
中国军网5月4日电(胡强、石健)这里平均海拔3860 米,氧气不足海平面的40%。
这里沟壑遍地一片荒凉,四处是地震之后的满目疮痍。
这里一顶顶帐篷挺立,一群群救援人员身影忙碌,一个个保障分队加班加点。这里虽然是缺氧的高原,但却不是爱的荒原。
记者在灾区第一次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肝胆科医师朱贝贝时,她正忙着到帐篷医院给灾区群众看病。见记者要采访她,她很腼腆,生怕记者看到她不够美的一面。其实,在灾区群众眼中,满脸灰尘的她看起来比任何明星都好看。
在藏族群众德吉一家的眼里,朱贝贝很善良很漂亮,是他们心中的卓玛(仙女)。他们一家一直在尼泊尔打工,地震发生后,他们冒着危险从口岸回到了樟木。德吉告诉记者,他们昨晚被部队官兵连夜转移到日喀则工业园安置区。 “由于受到惊吓,加上10多个小时的颠簸,德吉的孩子白玛仁增一直不吃不喝,还出现了发烧症状。”朱贝贝一边为白玛仁增测量体温,一边向记者介绍他们刚被转移到安置点的情况。刚开始给孩子量体温时,孩子还不停地哭。经检查,孩子身体并无大碍,只是给吓坏了,安慰了好一会儿,白玛仁增终于笑了。随后,官兵们送来了舍不得吃的面包和水。
朱贝贝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这个(五一)节是这样过的,以前从来没有体会到这种感觉,确实还是觉得有点疲惫,但想想这些灾区群众,还是就觉得无所谓。
“谢谢解放军!”记者在灾区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群众们说,“不出什么事的时候,没有觉得金珠玛米(解放军)的好,真的,你看地震的时候,哪里垮石头,他们就跑到前面去帮我们挡住,一下子就跑上去了,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他们都是17、18岁,就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大。自己受伤了也还在救援,余震一来,全部就挡在我们前面。”藏族大叔索朗哽咽着说,“我说你们是小孩,你们在后面,我们在前面,我们已经40多岁了,死了都无所谓,而小战士们却说:不,我们是军人”。
这样的感动不只在救援现场、救助医疗站,更在路上。王方是西藏军区某汽车团驾驶员,接到命令后,他和战友们连续开了16个小时的山路,将灾区群众转移到安置点。
王方告诉记者:道路很不平坦,有塌方,很多公路的路基已经下沉,山坡上还有石头在往下滚。
“不能让灾区群众再次受到伤害。”王方一席话道出了所有运输兵的心声。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以每小时10码、20码的速度前进。
记者从王方的战友口中得知,就在昨夜执行任务的时候,王方5岁的儿子发烧到了40多度。他只能在途中休息的时候看看儿子的照片默默祈祷儿子平安。
当记者问起这件事,王方很轻松地说:小孩现在好多了,刚打电话问了,烧也降下去了,所以在这边可以安心工作了。
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心里面对他们多少有点愧疚吧。但作为一名军人,他无怨无悔。
缺氧的高原从来都不是爱的荒原,震后这些天,在这方偏僻的高原,我们的战友把他们的情、把他们的爱,化作了遮风避雨的帐篷,化作了温暖的热菜热饭,化作了受灾群众的笑脸和满足。
“你是平安的,我就是快乐的”。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