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否决制”众说纷纭
“凡是军事训练考核不过关者,在干部调整使用中一律不考虑。”前不久,某旅三令五申,“一票否决制”导向很明显,各级强调的也多,但落实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训练考核较真碰硬,官兵却不怎么“买账”。该旅组织科长陈占琨抱怨说:“业务工作忙得像陀螺转不停,哪有时间去训练。”在采访中,某防空旅导弹营营长王继锋也有话说:“按照大纲,自己必考内容有60多个课目,作为营长,不仅要抓好全营的训练,而且这些课目要达到项项合格,难免有些苛刻。”
王继锋的纠结,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又引出不少落实工作“卡壳”的事:二连指导员孙鹏瑞前期训练中不慎脚踝受伤,半年内无法正常参加训练考核,这次半年考核只能挂空挡,没有考核成绩,面临调整使用怎么办?继续坚持一票否决明显不合实情。
规定很清楚,为啥难落实?“说到底,有些同志还是把从严治训看成口号,当作泛泛要求,没有真正进入思想、形成自觉。”某摩步师政委时镇对问题看得明白:“忙于业务工作、训练时间不够不能成为‘挡箭牌’,侥幸应付考核心态不解决、训练计划就难落实,考不好自身难逃其咎。”
“‘一票否决制’有硬度,但还缺少精准‘刻度’。”某炮兵团团长张宏昌说:“落实军事训练考核‘一票否决制’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支撑,就拿孙鹏瑞的事来说,团里二连高新旺也有类似情况,团党委在考评中,把他去年全年考核成绩作为依据,最后因综合测评良好照常纳入提升方案,上下满意官兵服气。”
怎样才能让“一票否决制”真正立起来、落下去?该集团军着力在“训实、严考、真用”上下功夫,严格按纲要计划抓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落实,实行周考、月评、季赛、年考机制,逐人建立军事训练考核成绩档案,全程量化积分作为问责依据,硬起手腕逐级逐人问责,切实让“一票否决制”落地生根,成为牵引训练考核的“风向标”。
训练问责带来多重效益
才下考核场,又上训练场。6月上旬,刚参加完集团军普考的某旅补差训练如火如荼。该旅对所有考核内容逐一进行“回头看”,坚持谁的问题谁领走、谁该奖谁该罚张榜公布,从党委班子、机关干部、分队军官到士兵,人人心里有本明白账。
“硬措施逼出紧迫感。训练问责动真格,谁都不敢玩虚的。”该旅旅长朱永黎介绍说,旅里对考核不过关的12名个人、3个连队逐个问责,板子打到具体人,并逐级明确了回炉时限、责任人,除正课时间训练外,许多官兵晚上和双休日主动“开小灶”,大家的训练热情明显增强。
训练问责较真碰硬,成为撬动战斗力建设的硬杠杠,带来多重效益:
——从“要我训要我考”到“我要训我敢考”转变。以往不少官兵存在逢考擦边溜号、能躲就躲的侥幸心理,现在扎紧了考核问责的制度笼子,无故缺考、考核不过关都要挨板子,逼着官兵向“我要训、我敢考”转变。某旅参谋长高建成算了一笔账:如今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分队官兵人人都是抽考对象,都要有考核成绩,平时练不好,想要考出好成绩几乎不可能。
——从“考什么训什么”向“全面训精细训”转变。过去险难课目不敢训、训不全是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短板,现在“全面训精细训”成为硬杠杠。在这次基础训练考核中,集团军考核组随机抽考某团一营机枪连夜间应用射击、重机枪隐显目标射击2个重难点课目,均取得全优成绩。连长满志天信心满满地说:“取得这个成绩在预料之中,现在按大纲全员额训、全内容训是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考不倒。”
——从“训好训坏一个样”向“训好训坏不一样”转变。新的训练问责机制,让以往选人用人“拿文凭、补经历、熬资历”没了市场,现在训练考核是硬指标,过不了这一关就过不了提升使用关。前不久,集团军结合阶段性考核,对某旅30名营以上干部进行全面摸底考核,2名抓训练不力的营主官调整了岗位,3名训练过硬的干部被调整到主官岗位,树立了训练尖子吃香、打仗人才有位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