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多了“铁”和“钢”,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只能更强
51年前发生的一幕,是这个集团军官兵的永恒记忆:那天,某部地爆连班长王杰在组织训练时炸药包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用23岁的年轻生命树起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丰碑。
3年前的相似一幕再次在官兵心中定格:集团军“朱德警卫团”破障三连指导员罗昊带领官兵进行海上重难点课题试验攻关时,遭遇突发险情,在冲锋舟即将侧翻的一刹那,他奋不顾身推开战友,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生命。
“罗昊的‘一推’与王杰的‘一扑’”,看似巧合,却又不是巧合,是一代代官兵传承弘扬‘两不怕’精神的必然结果。”集团军领导感慨地说。
军人最具锋芒的不是武器,而是不惧生死的血性胆气。集团军党委认为,“两不怕”精神是军人血性最生动的诠释,尽管我们现在多了“铁”和“钢”,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只能更强。
无气不足勇,少气不成师。针对新时期一些官兵存在的“骄娇”二气,集团军广泛开展“争当‘两不怕’传人、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活动,邀请“硬骨头六连”“黄继光英雄连”等全军10个英模单位代表座谈交流,持续组织“学传统、学典型、当二野劲旅传人”红色访谈会,常态化组织“‘两不怕’精神百名传人、十大标兵”评比,形成了“理论灌注、传统感召、文化熏陶、典型示范、情感凝聚、任务锤炼”的“六位一体”传承模式。
一次,驻地公安局给王杰生前所在旅打来电话请求援助:有处工地挖出一枚弹体锈蚀严重的炸弹,因不能辨认炸弹类别,几家地方排爆单位不敢接手。
“王杰班”班长杨瑞旺和战士王意锦接到命令后,火速赶到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作业,险情终于被排除。
有人好奇地问:“排险时你们看上去很镇定,难道心里真的一点也不害怕?”
“王杰老班长为什么能舍身救人,因为他心中装着对党和人民的真情大爱。”杨瑞旺豪迈地回答,“在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时刻,我们从来不怕,也不能怕!”
裂变产生能量,聚变释放威力。“两不怕”精神如一个个“同心圆”,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地辐射与聚合中,爆发出无比强劲的正能量。
前年8月,“坦克两项”国际竞赛在俄罗斯阿拉比诺训练基地举行,这个集团军某旅33岁的老兵林德华是我军选手中最年长的一位。前半程比赛,中国队开局不利,排名仅居第八。
能否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战——650米障碍赛即将开始。“拼死也要拿第一!”站到起跑线上,林德华暗下决心。
随着“砰”一声枪响,林德华如一支利箭离弦而出,越障碍、攀高墙、涉泥潭……当他以3分47秒的成绩第一个越过终点线时,赛场上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中国军人了不起!”
林德华的胜利,使中国队成功逆转、晋级决赛,最终取得佳绩。
“战斗意志、战斗精神永远是战斗力的最高表现。”集团军党委坚持把弘扬“两不怕”精神融入实战化训练,以战斗体能、心理意志、实兵对抗等为平台,让官兵在直面血与火、苦与累中砺血性、强胆气,淬炼累不倒、压不塌、拖不垮的顽强作风。
转战3省多地,行程1000多公里,万人千车无一掉队;历时3个月,面对高强度任务和恶劣天气影响,没有一人叫苦退缩……去年,在一场战役实兵演习中,集团军官兵始终士气高昂,圆满完成了诸军兵种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等重要课目演练。考核组称赞说,你们不愧为“两不怕”精神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