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兵测量3D打印零部件。王 飞摄
王玉明告诉记者,为提高零部件三维模型的制作速度,他们建起包含齿轮、卷盘等8类150多个零配件的三维模型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制作零部件时只需调出相应的模型数据便可直接打印。
“制作的零部件能否耐用,原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王玉明告诉记者,这种3D打印机使用聚乳酸塑料和掺加铁、铝、铜等金属元素的多种复合聚乳酸塑料,可根据零部件的强度需求选择原材料。为了确保材质选择准确,他们将全团数十种工程装备的零部件列出清单,反复试验论证,逐个标注所需的材料以及掺加金属粉的比例。
此次演练,3D打印机先后6次派上用场,大大提升了野战抢修效率。团领导说,3D打印技术运用于装备抢修,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索,下一步他们计划探索利用树脂、金属等材料打印高精度的复杂零部件,使这一技术在装备维修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
编余小议
军民融合须善用“拿来主义”
■柳 刚
当前,信息化浪潮迎面袭来,军民技术已经进入“通融共生时代”,军用与民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民用技术只需加以改进就能达到军用目的。某手机软件成为英军狙击手的“秘密法宝”,电子音乐播放器成为驻阿美军的“反恐利器”……前段时间,媒体不断爆出外军在战场上“民技军用”的成功范例。
纵观世界各国,将先进的民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用于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早已不鲜见。有关军事专家估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采用的高新技术中,纯军事技术所占比例不足15%,而军民通用技术占到85%以上。
我国明确提出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军民融合战略,需要用“更新更勇敢的头脑”打破固有思维,善于运用“拿来主义”,第一时间将市场上现成的先进技术、成果引入军营,既能节省研制成本,又能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进程。
当然,“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一个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记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那句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放军报》2016年04月2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