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载坚守无人区,76岁老护边员成“网红”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郭发海 王子冰 许必成责任编辑:张硕
2016-08-17 07:42

编者的话:

8月3日清晨,北京地铁10号线知春路站,公益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部名为《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短片,讲述着76岁的新疆军区额敏河边防连护边员魏德友屯垦戍边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上班路上的乘客不禁驻足观看。

电视、报纸、朋友圈……一夜间,这位从未接触过网络的普通护边员火了,不仅成为广大网友心中的英雄,还被亲切地称为“老魏叔”。有人说,“老魏叔”才是真正的正能量“网红”。

一位年逾古稀的护边员,缘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近日,记者走进无人区,走进“老魏叔”的生活。随着这个疑问被慢慢解开,“问号”也渐渐变成了沉甸甸的“感叹号”。

盛夏的萨尔布拉克草原,绿茵邈远、山影绰绰。对于多数人来说,在这里生活,就是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然而,在西北边陲巡边守防绝非易事。每天晨牧晚归,占用了魏德友绝大部分时间,“一望无际的孤独”是他生活的基色;老夫妻俩在太阳落山后几乎不开灯,节俭已成为他们的习惯;草原蚊虫多、个头大,叮起人来连衣服都能穿透,但老两口从没把这当作生活的“阻碍”。

也许,没有wifi、不通电、蚊虫密布的生活环境,会是许多人的“噩梦”,但魏德友却在这里一呆就是52年。这里不仅有他心中的“诗和远方”,更见证了他“一诺如山”的忠诚和“不忘初心”的坚守。

再访“老魏叔”:一位老护边员缘何成“网红”?

——三个维度透视新疆军区额敏河边防连护边员魏德友的精神世界

■郭发海 王子冰 本报特约记者 许必成

老两口登上房顶观察边境情况。

一问:52载坚守无人区,究竟图个啥?

爱国爱党,不忘初心:“屯垦戍边是党员责任,守在这里踏实”

8月5日清晨,萨尔布拉克草原的天刚蒙蒙亮,一座土坯房亮起了灯光。这里是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的家,也是这方圆50平方公里无人区内唯一的住户。

中等身材、略显黑瘦的魏德友捧着一面国旗走出屋子。在家门口升起五星红旗,是老两口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出门巡边时,每当看到鲜艳的国旗,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魏德友说完,便朝头顶的国旗敬上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初见老魏,许多网友以为他是哈萨克族牧民。“我出生在山东沂蒙老区”,魏德友回忆说,1964年,他与30多名战友一起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转业,来到遥远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戍边生涯。

萨尔布拉克草原位于中哈边境,地势平缓,缺少天然屏障。上世纪60年代,这一带常有边民因贪恋水草丰茂,把牛羊赶到靠近国界的地方放养。老魏和战友便在边境线上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用特殊方式戍守边境安全。

作为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像烙印一样镌刻在魏德友心头。一些网友关心他:“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过这种苦日子,究竟图啥哩?”老魏笑笑说:“屯垦戍边是党员的责任,守在这里踏实。”

迎着初升的朝阳,揣上几个刚蒸好的馍,带着望远镜、收音机,老魏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晨牧晚归的巡边守防。

“要了解国家大事,这个‘宝贝’不能少。”一路上,魏德友抚摸着挂在胸前的一台老式收音机:“有了它,就能每天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我心里热乎。”

党和国家,在魏德友心中重于泰山。今年初,他冒着暴风雪步行十几公里将一年的党费按时送到了团部。老魏浑身被雪水浸透,当他递上一沓带着体温的零钞时,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流泪了。

“魏叔把守边护防当成一种职责,连护边员津贴都不要。”额敏河边防连指导员吴成敏说,护边员制度建立后,连队当天就把每月260元的护边员津贴送到魏德友家中,但他坚决不要:“守边是我该做的事,咋还给我发钱哩!

这些年,魏德友从没收过官兵们送来的慰问金。一次,巡逻官兵在他家吃完饭,塞给他50块钱,他光着脚追上去,硬是原数送还。

这几天,“南海仲裁案”“美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等新闻让一向沉默寡言的魏德友气愤不已:“咱们的领土谁也讹不走!我虽然年纪大了,也要为祖国守好边防尽一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