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发挥官兵主体作用改进教育方式——
群策群力打造“行走的课堂”
■李卓煜 曾亮凯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精神,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日前,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组织一场野营拉练。行军途中,连队特意组织官兵来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前,二级上士杨天柱为大家深情讲述军史故事,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地教育课。
“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年龄与我们相仿。面对生死考验,他们毅然选择舍身跳崖。与他们相比,我们平时训练中那点苦算不了什么!”讨论中,该连中士李创有感而发。这堂生动的教育课,让该连官兵深受触动。后续拉练途中,官兵士气高昂,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一个重要因素是坚持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发挥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该旅领导介绍,他们紧贴年轻官兵思想特点,发动官兵共同参与制订教育计划,通过组织召开“诸葛亮会”“机关基层双向交流会”等,广泛收集官兵的金点子、好创意,集思广益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
利用野营拉练时机组织现地教育课,就来自理论骨干杨天柱的一条建议。该旅领导介绍,部队大项任务多、人员分散,开展教育面临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同步等问题,杨天柱的建议为破解动散条件下的教育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为把这堂教育课讲好,野营拉练展开前,杨天柱广泛查阅资料,并在机关的帮助指导下确定了授课主题。授课结束后,官兵普遍反映,因地制宜开设“行走的课堂”,让教育授课更加接地气、有生气,有效调动了官兵参与教育、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行走的课堂”受到欢迎,该旅趁热打铁,鼓励更多官兵积极建言献策。上等兵陈泳吉提出“VR重走长征路”的建议,被旅机关采纳。借助V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教育课堂上,官兵身临其境体悟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感悟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下士王平建议与某边防部队共建“远程教育微课堂”。通过线上聆听边防官兵讲述戍边故事,大家深刻理解了边防军人的职责与使命。
该旅领导介绍,在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旅队教育课堂呈现一派火热景象,教育质效不断提高,助推训练热情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