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验室孵化出一支电子对抗队
■苏定康 解放军报记者 李 琳

陆军某试验室官兵正在进行训练。陈 波摄

陆军某试验室战士在图书室学习。张 旭摄
塞北,陆军某试验场,一场防空对抗训练激战正酣。空中,“敌”机踪迹诡秘;地面,防空分队严阵以待。
突然,某防空营指挥车内多个关键信道传来刺耳杂音,雷达屏幕瞬间雪花弥漫……特情来自于一个特殊的对手——陆军某试验室的电子对抗队。
这支电子对抗队的诞生,源于一场为战服务的深度探索。几年前,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这个原本专注于新装备试验的试验场,一下子热闹起来。试验室官兵在完成试验任务之余,发现自身独特的职能优势,恰好能弥补一线部队实战化训练的电磁对抗短板。
于是,一支由试验骨干组成的电子对抗队应运而生。从“闭门搞试验”到“开门设擂台”,一次次关于试验场如何对接演训场的探索就此展开……
契机与抉择——
试验室的资源优势与演训场的迫切需求“无缝对接”
试验方舱内,键盘敲击声与仪器运行的轰鸣声交织;电脑屏幕上,一串串数据飞速滚动,数十名试验人员正对某新型装备进行定型前的最后测试。
在这个以数据为尺、为装备签发“准生证”的单位,精确曾是唯一的基调。他们的工作重在验证,每一个“因”对应着预期的“果”,确保装备在特定环境下的稳定可靠。
转变的契机,来自一次与一线作战部队开展的联教联训活动。那年,多支一线作战部队来到试验场驻训,昔日宁静的试验场变成了车轮滚滚、炮声隆隆的演训场。
试验室王高工至今记得,某旅信保科李科长带队到试验室调研,恰逢试验室正在开展某新型装备抗干扰性能试验——
新装备操作方舱内的显示器上,信号曲线突然剧烈跳动,原本稳定的波形瞬间分裂成无数尖峰。李科长快步走近显示屏,仔细观察不断刷新的干扰参数。
“还没开打,我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压迫感。”李科长凝视着错综复杂的信号频谱,不禁感慨,“要是我们的官兵能在这里多淬炼几次,实战能力一定有质的飞跃。”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试验室官兵。
试验室的技术骨干们开始反思:自身拥有先进的专业装备,但长期以来,这种能力仅服务于新装备的验收。眼前,是一支支亟须在高强度电子对抗中磨砺的部队。能否打破壁垒,让专业优势直接服务于走向未来战场的官兵?
“我们为此召开了多次诸葛亮会,讨论非常热烈。”试验室吴主任回忆,“有人认为,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试验鉴定,任务已经饱和了,如果再抽调人员去‘陪练’,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这样的想法并非个别。记者了解到,电子对抗队成立前,一些技术骨干一直担心,搞这样“多此一举”的事情,会影响试验任务的质量和进度。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非但不是“不务正业”,恰恰是对主责主业深刻的诠释和有价值的延伸。
“我们试验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打赢未来战争吗?”王高工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利用专业优势构筑逼真战场环境锤炼部队,是我们服务战斗力生成最直接的方式。”
试验室党支部经过深入讨论后决定:积极探索“试验+”模式,将试验室的资源优势与演训场的迫切需求“无缝对接”,大胆探索出了一条“试时构建环境、训时模拟‘蓝军’、战时遂行任务”的新发展路径。
决定一经形成,行动迅速展开。很快,一支由10余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的电子对抗队正式成立。小队的任务清晰而艰巨:充分利用试验室的尖端试验装备,为前来驻训的部队构设最贴近未来战场的“电磁空间考题”。
转型与挑战——
从单纯技术专家向懂作战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电子对抗队成立了,但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首当其冲的,是队员们角色定位的转变。
这些队员,均是各自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在武器装备的检验中,他们是冷静、客观、严谨的“考官”,一切行为遵循既定试验的规程,目标是验证装备的性能参数是否达到设计的标准要求。
而现在,他们需要扮演的,是凶悍、狡黠、不按常理出牌的蓝军,其核心目标变成了最大限度挑战部队,逼出他们在极限压力下的应变潜能,检验战术战法的有效性、实用性。
“最初的转变,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小队队长吴世浩坦言,“我们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是逻辑导向、标准先行。而一支优秀的蓝军,需要的是极强的不可预测性。”
吴世浩向记者讲述了第一次参与训练的往事。当时,他们潜意识里还是按照装备试验的思路,分阶段、按比例地释放干扰信号,结果训练结束后,参训部队的反馈很直接:“不像真的敌人,倒像在配合我们‘演戏’。”
这次“挫败”让小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仅凭技术优势不足以成为合格的“磨刀石”。他们下定决心,开启了一场艰苦的自我重塑。
很快,一支专攻“战术战法”的研究小组应运而生。大家系统研读典型作战案例,深入剖析装备技术特点和在体系作战中的运用模式。
试验任务间隙,队员们主动走进驻训部队的野战帐篷、训练现场和复盘会场,与一线指挥员、参谋人员和关键岗位操作手展开深入交流。通过“拜师学艺”,他们不仅熟悉了部队的作战流程和装备操作特点,更精准掌握了训练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我们立下一条铁律:要像对手一样思考,但要比对手更懂自己。”吴世浩说,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他们的对抗模式从单一特情向体系检验转变,从技术考核向实战对标升级。
训练中,他们深入研究部队指挥链路和情报流转机制,在关键节点设置阻断环节,精准把握装备使用规律和战术运用特点,通过多类特情组合检验,全面锤炼指挥员临机决策和操作手应急处置能力。
这一转型过程,也倒逼试验室自身能力实现了跨越升级。队员们将许多过去仅用于新装备试验的先进试验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野外动态对抗环境,构建了更加复杂、多变且极具针对性的训练环境。
为了科学评估对抗效果,他们创新推出对抗精细化评估方法,通过实时记录、精准回放和深度分析对抗全过程的关键数据,为驻训部队提供一份份量化、翔实的“战斗力体检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试验室的工程师们实现了从单纯技术专家向懂作战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他们不仅能够精准地把控装备性能,更懂得了未来战场的实际需求,为试验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淬火与共赢——
这里不只是装备的“考场”,更是战斗力生成的“加速器”
对于前来驻训的部队而言,与这支由工程师组建的“非专业蓝军”交手,是一次难得的战斗力淬炼。
某防空营参加某重大演训前,专程来到试验场驻训,与这支电子对抗队展开了一场“背靠背”较量。
对抗刚开始,前出侦察单元就报告:“遭遇复杂电磁环境,目标信息获取困难。”该营营长试图调整部署,又发现指挥网络出现异常。与此同时,火力单元报告受到多源干扰,整个作战体系效能骤降,对抗陷入全面被动。
复盘会上,电子对抗队展示的“战斗力体检报告”让官兵们眼前一亮。大屏幕上,每个作战环节的数据均被量化呈现: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的反应时间、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装备效能指标、指挥决策的合理性评估……这些翔实的数据,让训练短板一目了然。
“这才是真正的‘照镜子’。”营长指着报告说,“以前训练只注重结果,但问题出在哪里、有多严重,心里没底。现在靠数据说话,训练中需要改进的方向一清二楚。”
这场对抗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该营针对暴露的问题展开专攻精练。他们创新了多种抗干扰战法,优化了指挥流程,官兵的应急反应能力显著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在试验任务中难以发现的细小问题也在对抗中浮出水面。
某型新装备分系统试验主持人艾昕发现,该装备在试验中,采集的试验数据一切正常,但在与驻训部队开展实战化对抗中,其在复杂操作环境下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类问题在性能鉴定阶段很难暴露,我们已将相关情况反馈给研制部门,为装备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艾昕说。
对于试验室而言,这场“双向奔赴”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如今,试验室提出的装备改进建议更加贴近实战需求,试验方案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产生辐射效应,越来越多驻训部队主动找上门来,与这支特殊的蓝军过招。试验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训练结束后,红蓝双方围坐在一起,对着数据图表热烈讨论,共同研究破解难题之道。
“这里不只是装备的‘考场’,更是战斗力生成的‘加速器’。”一位多次参训的营长这样评价。在他看来,这种训练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打通了从装备试验到实战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夜幕降临,试验场的方舱内依然灯火通明。电子对抗队的队员们正在整理当天的对抗数据,为明天的训练做准备。窗外,一轮新月升起,照亮了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训练场。在这里,一场关于未来战争的深刻探索,正悄然改变着战斗力生成的传统模式。
锐视点
以“价值溢出”打通胜战之路
■杜长忠
当试验室的精密方舱与野战帐篷在电磁空间激烈交锋,当工程师的科学严谨与指挥员的临机决断在复盘中深度交融,一种超越传统职能的“价值溢出”效应正在生动展现。
某试验室主动前伸服务链条,组建电子对抗队锤炼驻训部队战斗力,揭示了创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深层逻辑——打破系统壁垒,促进能力融合,让每一个作战要素在体系赋能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打破“价值茧房”,重塑职能认知是首要前提。长期以来,专业化分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职能壁垒”,“耕好自家田”成为普遍心态。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任何孤立单元的强大都无法实现整体胜利,唯有将各个“能力岛屿”连接成“力量大陆”,才能真正生成体系作战能力。该试验室清醒地认识到,在备战打仗的大局中,不存在所谓“你的田”与“我的地”,只有一块需要共同耕耘的“胜战之地”。这种从“价值独享”到“价值共创”的认知跃升,是推动创新实践的思想认知基础。
推动“能力破圈”,实现优势互补是关键路径。该试验室拥有先进的试验装备、一流的技术积累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但这些资源若仅用于完成定型试验的“标准答案”,其潜在价值难以充分显现。一线官兵具备丰富的实战化训练经验和灵活的战术思维,但苦于缺乏逼真、专业的对抗环境来寻找深层次问题。将试验室的技术优势与部队的实战需求精准对接,不仅为部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磨砺锻造,也使试验室在复杂的对抗中检验了装备的极限性能。这种“能力破圈”产生的化学反应,实现了1+1>2的效能增值,让装备潜能得到充分挖掘释放。
构建“赋能闭环”,促进双向滋养是活力源泉。可持续的创新模式,必然是一个各方都能获益、形成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该试验室探索的“试验+”模式,恰恰构建了这样一个“赋能闭环”。对部队而言,他们获得了一块高质量的“磨刀石”,战斗力在激烈的对抗中得到实质性提升;对试验室而言,部队的反馈为优化试验方案、提出改进意见提供了鲜活的实践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骨干深化了对作战场景的理解,一线官兵提升了对装备性能边界的认知,人才队伍在交叉融合中得到淬炼。这个闭环使试验与训练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战斗力交织上升的双螺旋,持续为打赢注入新动能。
记者手记
“试验+”模式:一次有益探索
■解放军报记者 李 琳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出试验方舱,一个认知愈发清晰:这个试验室的“试验+”模式,绝非是增设一支电子对抗队的简单加法,而是对战斗力生成链路的深度重构。它以试验场为支点,撬动了装备试验与部队训练的深度融合,为军队技术保障型单位服务备战打仗提供了鲜活样本。
这一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试验鉴定”与“部队训练”相对独立甚至相互隔离的状态。这使得试验场不仅是新装备交付部队前进行合格评定的“最后一站”,又演进成为新装备列装后快速形成实战能力的“助推器”和“淬火炉”。
那么,在履行好核心职能的同时,如何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拓展职能边界,提高科研服务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深入剖析这个试验室的成功经验,关键在于把握住了3个核心要点。
——拥有主动靠前的服务意识。他们没有画地为牢,固守“一亩三分地”,而是敏锐地洞察到战场建设的迫切需求,主动寻找发挥作用的新空间。
——坚持基于能力的模式创新。他们并非盲目拓展,而是依托自身在环境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服务练兵备战的新手段,找到了试验与训练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确立共赢共享的价值导向。这场探索绝非单向付出,而是构建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生态系统”:部队战斗力得到实质性提升,试验室自身的主业质量获得反哺增强,人才队伍也在实践中得到淬炼成长,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合力。
训练场的硝烟渐渐散去,但在试验场的方舱和部队的野战帐篷里,依然战味十足。红蓝双方的指挥员、技术专家和基层官兵围坐在一起,对着由海量数据构成的“战场心电图”进行着深度复盘。
激烈的讨论、及时的解惑、思想的火花……在这个由创新理念构筑的特殊空间里,试验室的精密仪器方舱与部队的野战帐篷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战斗力“生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