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维和官兵扫雷零伤亡 打造维和“中国品牌”

来源:新华社作者:尹延涛 华迅责任编辑:菅琳
2016-07-02 14:53

(原标题:为和平,中国“蓝盔”勇战雷场)

“同志们,围栏外面就是雷场,危险无处不在,大家怕不怕?”

“不怕!”

盛夏6月,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的临时边界“蓝线”附近,中国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指导员兼监督员叶雨佳在做了简短动员后,官兵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这是这一批赴黎维和部队于5月底部署到黎巴嫩后首次执行扫雷任务。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黎巴嫩与以色列双方在“蓝线”地区设置了上千个雷场,埋设近50万枚地雷,使这一地区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在“蓝线”附近,道路与雷场以围栏隔开,一个个醒目的骷髅头标识警示人们不可越过雷池半步。围栏外是茂密的松树林,透过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可以看到地表完全被松针、枯枝和杂草覆盖,而地雷就隐藏其中,看不见的危险更加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开围栏,在雷场中开辟出一条长27米、宽3米的安全通道,为建筑工兵栽设界桩提供通路,”叶雨佳说。

虽然距离很短,但根据雷场分布图,开辟这一通道需要横穿2个雷场,共7条雷带,地雷密度非常高。而且,大多数地雷埋设年代久远,状态极不稳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爆炸。

“李健、李航经验比较丰富,你们俩跟我来,其他人往后站!”面对险情,扫雷一组组长、上士王松委站了出来,并“点将”副组长李健和作业手李航。

三人迅速穿戴防护装具、清点作业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按照惯例与身边战友一一握手拥抱,然后转身迈向雷场。

王松委提起钢丝剪,用力一剪,铁丝便断成两截。而后,三人合力将铁丝网小心翼翼地缠绕在两侧木桩上,仅留出一段一米多宽的新通道作业面。

面对通道入口,王松委深吸一口气,双膝跪地,弯腰俯身,一边仔细观察作业面周围有无可疑痕迹,一边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除通道内的各种植被。清理作业完成后,王松委起身拿起探雷器,进一步查看。

“滴…滴…滴…”,探框刚接近地表,探雷器便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有地雷?王松委惊出一身冷汗,心中疑惑不已:根据雷场分布图,最近的地雷应该在5米开外,难道是有地雷因为雨水冲刷发生位置偏移?

定了定神,王松委握紧探雷器再次探测。凭借多年扫雷经验和对信号源声音的了解,王松委作出初步判断:应该不是地雷,极有可能是因为金属围栏长期受到腐蚀,一些铁丝或锈块掉落到地上,触发探雷器的警报。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信号源,是雷场生存的重要法则。面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王松委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仔细倾听,通过探框接近与离开信号源时警报音的细微变化,在横、纵两个方向确定信号源的边缘,并放置红色木条进行标识。

信号源定位以后,他稍微缓了口气,但手上动作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按照标准扫雷作业程序,开始进行局部挖掘。几分钟后,一截锈迹斑斑的细铁丝渐渐露出真容,果然是虚惊一场。

“围栏附近废弃金属较多,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还要注意夹杂在松针中的荆棘,扎在手上非常痛,可能有毒,会让手肿胀麻木;松林茂密、气候干燥,如果发现地雷需要现地销毁,一定要防止火灾……”作业一个多小时后,王松委握着肿胀的右手走下雷场,简单处理完伤口,立即将雷区特点、经验做法、注意事项等情况逐一交代给大家。

雷场变化莫测,扫雷步步惊心。经过一整天清排,官兵们先后6次发现疑似信号源,每次都严格按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处理,所幸都有惊无险。

“中国‘蓝盔’为和平而来,不论扫雷多么危险,我们都会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擦亮中国‘蓝盔’的闪亮名片!”扫雷连连长王刚说。

2006年以来,中国应联合国请求向黎巴嫩派出维和官兵4000多人次。这些中国军人被部署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执行扫雷排爆、军事工程构筑、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10年来,中国维和官兵共计排除并销毁地雷以及未爆炸物近万枚、清理排除雷场大约50万平方米、栽设界桩150余个,创下扫雷“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打造出维和“中国品牌”。

(新华社贝鲁特7月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