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手记|为了和平,我们青春无悔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孙兆秋 罗铮责任编辑:任爽
2017-09-14 19:29

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队员后送伤员。潘成军

为了和平,我们青春无悔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兆秋 罗 铮

这里是我们此次采访任务的最后一站——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

走进位于基伍湖畔的分队营区,只见狭小的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石碑林立。这是一批批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留下的印记。

其中,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竖起的石碑最简洁,除了落款,上面只有一个鲜艳的红色大字——梦。

“它不仅代表中国梦、强军梦,也代表我们的和平梦。”分队队长刘延彤意味深长地说,有梦想才会有动力,竖这块碑的初衷就是为了激励大家,为和平梦想努力奋斗、奉献青春。

副队长高明暄是医学博士、骨科专家,2015年5月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2016年5月回国,6月份就接到抽调他出国维和的通知。

“这次维和,我赚大了!”一起散步时,高明暄不经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坦言,骨科医生提高医术很重要的一环是多上手术台,但自己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出国当访问学者,大多数时间都在读书。刚回国又要参加维和,当时心里还多少有点不情愿。

“不管以前做过多少台手术,发表了多少篇论文,都没有执行维和任务收获大。因为我们是军医,我们太需要实战环境的历练了。”对我们说这些话时,高明暄还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今年4月11日14时许,一架联合国直升机紧急运送来4名重度烧伤人员。这4名巴基斯坦维和官兵因汽油桶爆燃被严重烧伤,其中一名重伤员烧伤面积达全身皮肤的68%,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面对突发情况,医疗分队官兵迅速投入抢救,很多人一直工作到深夜,有好几名同志一夜都没合眼。

第二天中午,新的任务又来了。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一架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坠落,机上12名埃及维和特战队员被紧急送到医疗分队抢救。

“当时感觉这才是真实的战场救护,那种阵势和氛围,是平时感受不到的。”高明暄感慨地说。在这两次紧急医疗情况的处置上,我医疗队员体现出较高的医疗水平和专业精神,最大限度减少了伤亡,联合国相关部门评价他们“很专业、很过硬”。

再过几天,医疗分队的官兵就要完成维和任务回国了。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到官兵归心似箭的心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

在牙科诊室,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牙科医生郭艳。“她是我们医疗分队接诊量最多的人,接诊量超过整个分队的四分之一。”高明暄向我们介绍。

郭艳的家庭是典型的军人世家,父母、公婆都是军人,爱人是驻西藏某边防团团长,一家人长期分居多地。她出征时,女儿才一岁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家人对她参加维和任务都非常支持。

“我现在的愿望是一家人团聚。”郭艳告诉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从女儿出生到现在,她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4个月,丈夫陪女儿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女儿总是说,爸爸妈妈在手机里、在照片上。说这些话时,一向坚强的郭艳泪水夺眶而出。

我们了解到,郭艳回国后全家团聚的愿望短期内依然无法实现。出征时就没能送她的丈夫,前两天又发微信告诉她,部队有任务,他在西藏边防下不了山,回国时不能去机场接她了……

从南苏丹到苏丹,再到刚果(金),我们听到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在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工兵分队施工现场,如果不是别人介绍,我们真想不到,压路机操作手袁正福已经超期服役8个多月了,从他高昂的工作劲头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回国后就要脱下军装的人。

生活在和平的中国,很难想象战乱的景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事情可能会似信非信、一笑而过。但是,当我们真正来到动荡的国家,走近维和战友,不禁由衷感叹——中国蓝盔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铁一般的意志,正是中国军人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生动缩影。

我们的稿件所呈现的,只是中国维和官兵感人事迹的冰山一角。只要和他们敞开心扉交谈,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现故事。只不过,为了履行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了世界和平事业,很多可敬可爱的战友把个人困难压在了心底。

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这就是中国蓝盔的家国情怀。他们把火一样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崇高的维和事业。

(解放军报布卡武9月10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