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专论 | “强胜弱”背后的辩证关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毛炜豪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4-03-12 07:31:27

“强胜弱”背后的辩证关系

■毛炜豪

引 言

所谓“强胜弱”,是指战争中战斗力相对较强的一方具有更大的获胜概率。战斗力是指武装力量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由人、武器装备和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等基本要素构成。“强胜弱”是战争制胜机理的重要原则,要充分认识其内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把握。从战争实践的宏观角度看,强弱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强和弱是相对的,可相互转化

强和弱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单就同一支部队来说,遇强为弱,遇弱则强,很难说它是强还是弱。即使是两支不同的部队,强弱之分也是暂时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会发生转化。自然界中,涨潮时鱼吃蚂蚁,落潮时蚂蚁吃鱼。鲨鱼在海洋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在陆地上连一只老鼠都无可奈何。相比自然界的动物,军队的战斗力成分更加复杂,受到物质、精神、客观、主观、人为、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时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表现差别也很大。战争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龙湾之战为例。元朝末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长江上下游对峙。陈军擅水战,朱军擅陆战。1360年,陈友谅率水军大举进攻应天。朱元璋深知,陈友谅水军异常强大,在长江水面实施水战毫无胜算,于是设计将陈军诱骗上岸,设伏围攻。当陈军进入龙湾一带预定伏击圈后,朱元璋亲自指挥,大败陈军,还俘获了100多条大船和数百条小船,为最终赢得决战铺平了道路。从这场战役来看,如果朱元璋选择在长江水面作战,那么在陈强朱弱的条件下,失败是大概率事件。于是,朱元璋设计诱敌上岸,使对方放弃擅长的水战而转为陆战。从陈友谅进入伏击圈那一刻起,双方实力就已经发生了逆转。这说明,智谋是强弱转化的重要条件。

除了智谋,官兵士气、战斗精神对部队战斗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退无可退、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以勇敢无畏的姿态面对强敌,反而能够唤醒内心深处的斗志,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赵国被秦军包围,求救于楚国。项羽率数万楚军救援,迎战秦国数十万人马。楚军渡过漳河后,项羽命士兵携带3天干粮,然后凿穿渡船、砸碎锅碗、烧毁房屋,以此表明有进无退、死战到底的决心。楚军士兵在此绝境下,反而激发出强大斗志,在项羽的亲自指挥下拼死冲杀,经过连续九次冲锋,大败秦军。巨鹿之战不仅解了赵军之围,而且导致秦军从此一蹶不振。除了“破釜沉舟”,古今中外战史中还有无数这样的例子,如韩信“背水一战”、朱元璋“采石弃船”等等。

从能量运用的角度分析,这些战例表明,士气、斗志就像是“催化剂”,能够使士兵在短时间内激发出更强的“战斗能量”。这使得兵力、战力相对较弱的部队,在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的情况下,可以激发比对手更强的战斗能力,进而战胜强敌。这就是在发起战斗前,指挥员往往要进行“战前动员”的原理所在。

此外,一支部队与友邻相互协调支援的程度对战斗力的强弱也有很大影响。如果这支部队在态势和心理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战斗力便比较强,反之则较弱。刘伯承说:“在战术上通常是,攻弱则强者也弱,攻强则弱者也强。”意思是说,攻击弱敌容易奏效,友邻的强敌失去了支援与依托,也变得弱了;而攻击强敌久攻不克,友邻的弱敌也变成强敌了。刘伯承这两句名言,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强弱关系的辩证法。

“弱胜强”的底层原理还是“强胜弱”

通常所谓的“强”与“弱”,指的都是整体力量。“强胜弱”与“弱胜强”的主要区别,在于战术策略的不同。而不同的战术策略,本质上都是为了贯彻“强胜弱”这一基本制胜机理。以“敌弱我强”“敌强我弱”“敌我相当”三种兵力对比情况为例。

当“敌弱我强”时,往往采用包围战术。如一翼包围、两翼包围、四周包围等。包围是达成歼灭战的基本手段。因为包围战术可以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并削弱敌抵抗意志,在减少自身战损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全歼敌军的目的。此时“强”不仅能胜“弱”,而且胜得干净彻底。

当“敌强我弱”时,往往采用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即利用天候、地形等因素,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换取时间优势,在运动中捕捉战机,或以己之分散造成敌之分散,而后在某一时间节点迅速集中兵力,对敌形成局部优势,进而消灭敌军的一部。然后不断重复此过程,各个击破敌其余各部,最终将敌我兵力对比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皆是如此。此时以弱胜强,是通过累积战果、积小胜为大胜的方式实现的。

当“敌我相当”时,往往采用正面牵制、打击翼侧的战术,即用一部兵力牵制敌人的主要作战力量,同时以主力打击敌人的薄弱部位。这一战术与“田忌赛马”的策略本质相同,即在次要方向上以小部兵力来消耗或牵制敌人的大部兵力,在主要方向上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以局部的劣势换取整体的优势。

使用归纳法对上述三种情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强胜弱”与“弱胜强”的底层原理相同。所有“弱胜强”都是通过累积局部优势最后达成总体优势,或者说,总体的“弱胜强”是通过局部的“强胜弱”实现的。因此“弱胜强”本质上是“强胜弱”制胜机理支撑下的战术策略的具体运用。此外,实现“强胜弱”,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以强对弱”和“避强击弱”。“以强对弱”是指不管敌我双方总体实力对比如何,始终要保持关键战场或主要交火线上处于优势地位;“避强击弱”是指应避开敌人的强点,打击敌人的弱点,实现作战效益最大化。这两个原则也是所有战术手段和对抗策略的关键思想。

强与弱往往共生共存

强与弱既可以作为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也可以像硬币的两面,在同一个系统内相互依存、共生共存。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鲁珀特之泪”。

17世纪时,英国查尔斯一世国王的侄子鲁珀特王子,把熔化的玻璃液滴进水中,造出了一种形如蝌蚪的玻璃,被称作“鲁珀特之泪”。这种泪滴形玻璃非常坚硬,其头部甚至能够抵抗子弹的冲击。但是只要对其尾部稍微施加压力,整颗玻璃就会瞬间碎成粉末。科学家研究发现,“鲁珀特之泪”坚硬又易碎的原理在于,熔化的玻璃在遇水冷凝过程中,由于内外冷却速度不一致,产生了巨大的应力。这种力抵抗着外因导致的形变,并试图恢复变形前的状态。就像拉满弦的弓箭会发生形变,并产生巨大的应力,搭上箭后轻轻一松手,在应力的作用下弓箭迅速恢复原形,箭就能射很远。但所不同的是,弓箭的应力主要分布在弓臂两端,而“鲁珀特之泪”的应力却主要分布在头部。这种力量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导致其头部非常坚硬,而尾部非常脆弱。从强与弱的角度来看,“鲁珀特之泪”头部的强,是尾部的弱赋予的,或者说没有尾部的弱,就没有头部的强,强与弱相互依存、共生共存。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战争。《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说明换个角度看,有时优势恰恰也是劣势。例如,当一支部队在兵力、装备、后勤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时,这支部队从上到下很容易产生一种胜券在握、轻视对手的情绪。受这种情绪的影响,指挥员就容易犯错。一旦犯错,若被对手利用,战局则可能发生逆转。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难免轻视孙刘联军。只因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便轻率地将舰船首尾相连,使人马如履平地。殊不知,士兵机动性的增强却带来了舰船机动性的丧失,而这是水战的致命缺陷。结果在孙刘联军火攻之下,曹军惨败。古人说“骄兵必败”,道理正源于此。

再比如,战场上为了掩护重要目标和夺取制空权,交战双方往往非常重视防空火力的使用。对于防空火力来说,防空雷达是功能强大的装备,就像一双“千里眼”,既可以远程侦察预警,又可以近距引导打击,作用非常重要。但防空雷达也是防空系统的薄弱环节,因为雷达一旦开机,信号极易被侦测,一旦被定位,就会遭到敌人反辐射导弹的追踪打击或远程炮火覆盖。在经典的“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对叙利亚防空阵地的成功突袭,正是利用了叙军防空雷达的这一弱点。

综上所述,强与弱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战争筹划阶段,应全面客观分析双方实力对比,准确把握对方作战体系中的强弱点,深入思考其动态变化及相互转化的可能,进而针对性地采取“以强对弱”“避强击弱”等非对称对抗策略,从而以最小的战争成本,最大限度实现作战意图。

看军事 上军号

军事资讯 早知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军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