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增长胜战智慧
——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④
■辛松峰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也是作战双方智慧和谋略的比拼。我们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启迪增长胜战智慧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以非凡的胜战智慧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这些用英雄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至今仍闪耀着真理光芒,也为新时代强军兴军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抗战时期人民军队胜战智慧的时代价值,让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血脉。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也是作战双方智慧和谋略的比拼。毛泽东同志根据抗日战争所处时代和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4个基本特点,准确描绘抗日战争发展的趋势,科学预见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发展阶段,提出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全面抗战爆发后,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采取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胜战智慧,创新战术战法,取得累累战果。新四军的官兵们在华中水网地带创造出“水上游击战”,把灵活机动发挥到了极致;胶东群众创造出了蜚声中外的“地雷战”,“爆炸大王”等战斗英雄和英雄群体不断涌现;冀中人民则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演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充分彰显了因地制宜、以弱胜强的战斗智慧。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我军官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稳定物资保障。为克服补给困难,八路军120师359旅于1941年开赴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南泥湾。经过几年努力,到1944年开荒26.1万亩,广泛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不仅做到了粮食和日用品的全部自给,还主动上交公粮。东北抗日联军的官兵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依靠独特的生存智慧,顽强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杨靖宇等带领战士在长白山深处建立了几十个秘密营地,形成了完整的生存作战网络。他们在密营中建设地下医院,用煮沸的雪水消毒,用松针熬汤补充维生素;用桦树皮做鞋,用兽皮缝制衣服,以“树皮日记”传递情报……他们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给敌人持续造成杀伤,书写了战争史上的传奇。
“只要爱国,就是我们的朋友”——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还展现出高超的统战智慧。在上海,主持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工作的刘少文,组织和动员上海工商业人士姚惠泉等人,先后捐助前方抗日将士胶鞋2万双,细布4000匹,另征募寒衣及各类捐款数万元。在苏北,陈毅拜访名绅韩国钧,成功使这位前清翰林担任苏北参政会名誉参议长,极大改善了新四军在当地的处境。历史充分证明,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打赢人民战争的关键要素,正是党和军队以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得各民主党派、海内外中华儿女积极投身抗日洪流,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战争伟力。
始终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是人民军队十分重要的胜战智慧。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组织体制,这是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中根据地,新四军经常帮群众劳动,教农民识字,演出抗日戏剧。当地群众亲切地称新四军为“子弟兵”,并传唱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民谣。到1944年,苏中根据地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800万,形成了稳固的抗战堡垒。在华北,百团大战能取得最后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政军民团结。据百团大战纪念馆资料记载,在百团大战中,仅阳泉县境内直接参战的民兵就达7400余人次,支前群众有20万人之多。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护理伤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安全形势不确定性增大,人民军队肩负着胜战使命。我们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启迪增长胜战智慧。首先要铸牢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抗战英雄的胜战智慧是在党的领导下,学习掌握理论并加以实践运用的结果。新时代革命军人应深刻把握“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可靠力量。其次要锤炼敢打必胜的实战能力。抗战时期的一些新战术新打法,是我军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具体分析、认真钻研、创新实践的结果,新时代革命军人当主动研究这一时期的战史战例,从中汲取战争指挥艺术的精髓,掌握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的普遍规律。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新形态,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全面提升科技素养和联合作战能力,创新战术战法,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大力弘扬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新时代革命军人要把“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传统转化为强军兴军的实践动能,以过硬本领、优良作风和忠诚担当,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