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特刊丨始终保持这股血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曾梓煌 责任编辑:王粲
2025-09-15 07:05:58

始终保持这股血性

■曾梓煌

十四年山河不屈、十四年浴血抗战,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英雄和英雄群体,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前仆后继赴国难,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我们更能深刻体会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迸发的精神伟力。

一组1937年的数据对比,足以窥见中国人民抗战之艰难:日本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仅13.6亿美元;日本钢铁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大口径火炮744门、制造坦克330辆,中国则尚无自主生产能力。

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让人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靠什么战胜强敌?靠什么赢得尊严?

有人说,靠的是一股血性——

这股血性,是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血战磨河滩钢铁连”官兵,遭数倍于己的日军围困,用血肉之躯为主力转移争取时间。弹药耗尽之际,连长邓仕钧高呼“决不能让小鬼子踏过我们的阵地”,率领官兵冲向敌阵,身受重伤仍奋力拼杀。

这股血性,是直面危局决死无畏。东北抗联将领陈翰章与十几名战士被日军重兵包围,他沉着指挥突围,激战中多处负伤。面对日寇劝降,他怒斥“死也不当亡国奴”,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

这股血性,是排除万难赢得胜利。面对日军的报复性“扫荡”,八路军巧妙利用地形,将敌人诱入黄土岭伏击圈,一举歼敌900余人,让号称“山地战专家”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命丧太行山。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时曾困惑:“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透过一些历史细节,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刊载的《感谢卫国军人》一文这样写道:“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

刘老庄战斗前,一名战士火线写下入党申请书:“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决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在给叔父的家书中,左权将军直抒胸臆:“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严冬密林中,杨靖宇率部与日军周旋数月,战至最后一刻,牺牲时胃里没有一粒粮食。日本战败前夕,参与杀害杨靖宇的岸谷隆一郎,在自杀前写下:“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同志曾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战争,从来不只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简单对比,更是国家意志和人民精神的深度较量。中国人民靠着血性和信念,保家卫国、英勇战斗,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因为知道为谁而战、懂得为何而战,英雄的中华儿女才会无惧无畏、视死如归。此后的历史也反复证明,当个人选择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就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

英雄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英雄的价值,在于“垂式范而励来兹”。战火虽离我们远去,但英雄从未离开。坝子雷场,杜富国面对危险挺身而出,高喊“你退后、让我来”,保护了战友安全;加勒万河谷,陈祥榕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用生命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南苏丹联合国难民营,李磊、杨树朋在枪林弹雨中始终坚守哨位,不幸壮烈牺牲,生动诠释“人在阵地在”的使命担当……新时代的革命军人用行动证明,纵使时间流逝,英雄精神不灭,革命气概常在,血性始终如一。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英雄挺膺担当,越需要保持这股血性。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官兵要传承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实战实训中砥砺敢打必胜的豪气,在一线较量中激发坚决斗争的勇气,在任务摔打中积蓄攻坚克难的底气,在比拼对抗中练就舍我其谁的胆气,以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牺牲一切的果敢和坚毅,续写新的英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