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民兵>>正文

广州市投入2000万元帮助组建机动监测站

来源:国防报作者:黄彬国 曾拥军责任编辑:杜汶纹2015-03-26 01:10

稳定后方,就是支援前方

广州驻军单位多,官兵工作、生活中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投入到备战打仗中去,一直是广州各级领导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坚持特事特办的同时,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和措施,尽心尽力为官兵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随军家属的工作安置曾一度是不少官兵的“挠头事”。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意见》,采取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方安置的新渠道安置随军家属。目前,广州市所有的随军家属都实行对口安置,确保了身份、职业、职务“三不变”。同时,市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设了“广州军嫂网”,与各就业服务中心联接,每年举办3次随军家属安置双向见面会,为军嫂们就业创造机会。

转业干部的接收安置,部队官兵高度关注。广州市针对每年接收军转干部基数多、级别高和安置压力大的实际,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监察局和市人事局联合出台“硬杠杠”:各党政机关实行预留本单位减员的三分之一编制,用于安置军转干部,为转业干部在地方干事创业提供宽广舞台。对于自主择业干部,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增发地区差额补贴,把温暖送到每个人的心坎上。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广州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随军家属1000多名,为400多名官兵子女办理了政策性照顾入学手续,为退伍士兵发放自谋职业金和一次性就业补助金近2亿元,有效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

双拥地标,诠释爱民深情

2013年3月1日,武警广州市支队四大队副教导员郑益龙外出时,发现一名男青年在珠江落水,他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样在珠江,同样是军人。2013年6月26日,年仅25岁的广州军区司令部警卫营战士邱兴和为了营救落水群众,也英勇牺牲。为纪念英雄,当地群众自发提议为英雄立碑。如今,矗立在珠江边的“珠江英魂”雕塑,成为了象征广州城市精神的双拥地标。

民拥军,拥得真切;军爱民,爱得深沉。2014年5月23日,受特大暴雨影响,广州从化、增城多个街镇遭受强洪涝灾害,当地驻军连夜组织数千官兵、民兵队员分赴灾区排除险情,及时调派各种水上救生设备,安全转移和解救被困群众两万多人,抢救各类物资数千件,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的群众至今记得,自从2012年初广东省军区官兵来到镇上与他们结上“亲戚”后,公路上的路灯亮了、农田里的水渠通了,村里建起了幼儿园和文化中心、孩子上学有了教育基金保障、特困家庭迁进了新居……村民们从贫困走向了富裕之路。

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多次被广州市表彰为“精神文明建设红旗单位”、“拥政爱民标兵单位”的广州警备纠察连与驻地建立“共建、共防、共育、共荣”机制,每年出动数千人次参与春运、广州交易会等安保行动,成为广州双拥工作新品牌。驻穗部队还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装备优势,广泛开展“建设第二故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先后投入10余万人次,车辆机械9000余台次,参与1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