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预备役部队转型,实现力量布局更加合理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6-03-21 14:56

用整组夯实战斗力基础

■宗先贵

组织整顿是后备力量建设的“地基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962年6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地区视察工作时深刻指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后备力量寓军于民,平时主要从事生产,军事训练时间有限。比如,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官兵年度训练时间为30天左右,但每年组织训练并不是全员参加,只有“参训人数不低于编制数40%”的规定。预备役部队如此,民兵则更少。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迥然不同于现役部队。通过组织整顿,把复退军人和专业对口人员等优质兵员编入队伍,靠编组出战斗力,是世界各国后备力量建设的共同经验。

今年,后备力量组织建设面临多重考验。一方面,领导管理体制调整,新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健全。省军区的转隶工作刚刚完成,原有领导管理体制已经打破;“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格局才开始形成,各项配套改革正在推进之中。各地区后备力量职能任务如何调整?兵员编组如何落实军事需求牵引?都需要做出回答。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力资源转移进入新一轮活跃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引发部分地区出现企业关停并转高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激励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城镇化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提速,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多样。过去兵员编组所依托的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等“优势平台”优势不再。怎样适应这一形势,把军事斗争准备所需的兵员编组到后备力量当中,这又是一道难题。

习主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必须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坚持问题导向。后备力量组织建设,只有向打仗聚焦,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把队伍建实管用,通过整组整出战斗力。预备役部队就是要突出部队特色、“拳头”地位,探索部队和军事机关联合整组、跨区编组等方法,优先编组退伍军人、专业对口人员等高素质兵员;完善预备役人员津贴、军衔和奖惩等政策制度,形成激励机制,解决兵员动力问题;大力推进依托行业编组,力争形成以行业编组为骨干、地域编组为基础、现役部队预编为辅助的力量新格局;加快发展战略投送、空天支援、跨域(境)救援力量等新型力量,提高支援保障类预备役部队比例,形成与现役部队一体互补的功能结构,实现与民兵的差异化发展。民兵的编组就是要突出军队“助手”作用、群众武装性,注重区域建设就地就近使用和模块建设跨区战略运用有机结合,实施分层次建设;适应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分布面广的现状,突破过分依赖组织和单位编兵的习惯思维,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户籍地、常住地、工作地相结合的统一动态编组;综合任务需要和资源实际,大规模压减警戒防卫等传统作战力量,主要增加装备维修、救援救护、区域防控、反恐维稳和边境管控等区域使用型力量,适当发展海上维权保障、特种侦察等战略运用型力量,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