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海上民兵建设要冲破哪些思想藩篱?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罗正然 赵继承 魏联军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7-08-31 16:47

写在前面

从太空看我们生活的地球,这是个海洋面积占71%的蔚蓝色美丽星球。

美丽星球之上,有我国1.8万余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这是一片富饶的蓝色国土和希望绿洲。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然而,海洋世纪不一定是太平世纪。近年来,我国周边特别是东海、南海方向,波诡云谲,暗流涌动。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历经28年七下西洋归来后,明代民族英雄郑和这样嘱咐后世子孙。这一警世恒言穿越数百年历史时空,至今振聋发聩。

4月23日,是第8个中国海军节。67年前的今天,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开始新的历史航程。半个多世纪来,人民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驶进深蓝,成为捍卫共和国的海上钢铁长城。海上后备方阵作为海军“护卫舰”,在支援海上联合作战、维权制海、综合保障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航船,正驶向转型的“深蓝海天”。伴着壮美航迹,海上民兵建设要冲破哪些思想藩篱?打通哪些运行梗阻?攻克哪些发展瓶颈?这是亟须回答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海之思 头脑有海洋思维,眼睛盯世界地图

新华社去年发布的这两则消息,至今令人振奋:

2015年5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声明,中国海军已经启动新一轮战略转型,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由北向南依次布局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发挥巨大作用。

“面对这两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我们喜中有忧。”一位军事专家说:海洋经济和海军军事领域的转型大势风起云涌,而我们的“海洋思维”还漫步于沙滩上。

此言不虚。近年来,在事关中国海军建设的大量纪念文章、网络热帖、专家访谈中,“海洋思维”成为高频热词。

对此,我们内陆地区的同志感受不很明显,但对濒海地区的后备方阵触动很大。

广西北海军分区领导介绍,2013年,北海市陆上基干民兵有1万余人,而海上基干民兵只有200人;该市有近万艘船只、几十万海上从业人员,但民兵建设重心却在陆上;辖区内驻有陆海空军船艇部队和海警支队,但民兵训练却是自训自保。

前年秋天,某市海上民兵运输分队配合海军某部军事演习,担负物资输送保障任务。意想不到的是,导演部突然将作战海域向深海推进,民兵运输分队指挥员一下慌了神:手中的近岸浅海地图,显示不出那片海域的具体方位坐标,只得尴尬地打道回府。

长此以往,一些地方的海上民兵局限于在岛礁设个民兵哨所,报报海况;到海滩巡逻、看家护院,与新形势下的职能使命、任务要求相去甚远。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阻力主要来自敌方。军事变革的阻力则主要来自自己旧的观念和习惯。

浙江省军区领导坦言:以前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重心,主要放在陆战场和浅滩应急应战上。今天,海上民兵建设赋予新的战略定位,要支援保障联合作战,必须破除传统的大陆军思维和“黄土地”情结,把练兵备战的视线延伸到海上、抬升到空中。

国防和军队大变革、大转型的春雷,正冲撞着大家脑袋中的层峦叠嶂。今年北海市民兵建设计划图的基调发生悄然变化,由往年的草绿色为主,变为草绿色与海蓝色统筹相称;压缩陆上民兵规模,扩建海上民兵队伍;减少陆上训练时间,增加海上训练课目。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我们的支前保障方向面对大海,脑海直通大海了吗?今年温州海上民兵整组训练首日,不见百船出海、汽笛齐鸣的排山倒海阵势,但官兵的脑海却波翻浪滚。

一场让“思想扬帆远航”的大讨论激荡改革考场,温州军地各级破除观念积弊、凝聚发展共识、探索破局之策,成为牵引部队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优势来自联合》这本关于海上联合作战及其系统实现的新军事革命理论书籍,在军地热销。

海之备 未来战场,我们能否千帆竞发去支前

穿越万里海疆的浩渺烟云,当年海上民兵刺破长空的凛冽号角,依旧回荡在蔚蓝天空。

在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浙江千余名沿海渔民驾着改装的“炮船”去战斗,开着渔船运送官兵,满载补给物资渡海,他们迎着枪林弹雨,把胜利送向彼岸。

战火硝烟渐行渐远,昔日弹痕累累的渔船已摇进历史深处。

战争年代,一声“上战场支前”,应者如云,前赴后继。未来战场上,我们的支前力量还能否千帆竞发? 

这一问,不是危言耸听。

某军分区组织海上民兵演练,需征集120名渔民和48艘渔船,结果到场不足一半。原来,渔业生产旺季,捕捞企业一艘大马力渔船征用一天就损失几千元,在海防利益与商业规则的天平上,一些人不愿做赔本生意。

因海而生、依船而存,人船一体、兵船同征,是海上民兵鲜明特征。而兵随船走、船走组织空,民船“在册不在位”,人在家乡船在他乡,一度成为影响海上民兵建设的难题。

某市有49艘400吨以上大型机渔船,其中20艘为专业远洋船,有的长期租赁,有的常年远洋作业,征召途中返回多则要一个多月。类似这样的现实情况,对如何科学编组、精确动员提出严峻挑战。

回忆起当初编组担负海军保障任务民兵分队时的情景,青岛警备区参谋长刘尧至今深有感触:青岛各类潜力资源丰富,以前编组海上民兵分队时,本以为不是难题,却遇到不少困难,海上侦察分队编组船只多是渔船,只能使用简便侦察器材,改装还需费周折;海上救护分队只能在岸基实施救护,编组兵员海上航行多数出现身体不适……

一边是海洋运输和捕捞业迅猛发展的繁华景象,一边是海上民兵组织动员力、快速反应力、支援保障力与形势任务不适应的瓶颈困扰。如何把这个不对称的“跷跷板”,变成通向战场的“平衡木”,是需要我们直面的必答题。

令人欣喜的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解决海上民兵建设痼疾、构建新型海上动员体系,提供了难得发展契机。

动员难,海上动员更难。但只要肯动脑筋、下气力,办法总比难题多。伴着改革强军的时代脉动,各地调整编兵结构、优化力量布局、创新整组模式的步伐明显加快。浙江宁波、山东青岛、海南三亚为提升海上输送保障能力,以团队形式对渔民渔船成建制编组,将整船上的船员编为一个区队,同一镇(乡)村、作业区域相近、功能相同的船编为一个中队。

山东烟台市为大吨位滚装船配备由军队自主择业干部担任的船上政委,江苏太仓为海上民兵应急大队预编船只购置配备卫星定位仪、导航雷达、超短波电台等设备。

展望海上民兵未来发展图景,一些难题仅靠下面探索还不够,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设计和解决。

宁波军分区司令员秦景号说,在平时动员准备上,国家尽管相继出台了《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国防动员法》等法规,但只对征用民用资源作了刚性要求,而对平时征集执法主体不是很明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船贯彻军事需求还比较低,没有预留改装接口、装载空间,通信装备也不兼容,一旦征用需加改装,且改装量大、周期长、费用高,需要上级军地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尽力打通战斗力的“接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