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问题应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在围绕不同议题进行的对话中,菲律宾单方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成为焦点之一。双方主讲人从历史、法理以及文化角度阐述自己观点,其他参会者积极参与。同一个问题,双方反复论证,事件脉络、法理依据、相互视角得到进一步展示。
戴秉国表示,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没有管辖权,其自行扩权、越权审理并作出裁决,是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不参与、不接受这样的仲裁,不承认所谓的裁决,既是依据国际法维护自身权利,也是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专家学者来华盛顿同美国智库学者展开对话,对南海问题下一步降温有益,美中没有理由为南海的岛礁展开对抗。“美国在航行自由等问题上发声过多,释放了不同信号,这容易引起外界误判。”
在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看来,各方的确需要努力使南海局势降温。“我们的观点是整个局势必须降温,这对美中双方都是重大利益。”芮效俭认为,戴秉国的主旨发言有三点值得注意,即各方都应努力使局势降温,领土问题应当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美双方应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中心主任朱锋认为,中美专家对南海问题事实的描述有诸多共同之处,目前的情况下,中美应该冷静下来,不能让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否则会造成危险后果。各方也应该努力推动南海问题朝着通过外交手段、和平协商方式解决的方向推进。
“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有很好的感情,但近年来由于美国在南海等问题上的政策,美国在中国的形象呈现分化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表示,南海问题需要中美双方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建立互信。“中国不参与、不接受南海仲裁有充分的法理依据,这不代表中国不尊重国际法。”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前副助理国防部长谢伟森对局势可能有所升级表示担心:“双方任何情绪化的举动都会导致矛盾升级,展开对话十分重要。”
防止南海问题进一步发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楼春豪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海局势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中国南海政策的战略猜忌和误判。以美国为首的相关国家应避免借仲裁案、“航行自由”等进一步加剧南海紧张局势。加强战略互信应成为有关国家南海政策的出发点。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告诉本报记者,美中之间就南海问题对话的渠道还是太少,“目前需要加强沟通,管控分歧,防止南海问题进一步发酵”。
美国战略预测智库地缘战略研究副总裁罗杰·贝克也持类似观点。他告诉本报记者:“美国希望中菲双方通过各种方式和平解决争端,重新开始双边谈判有助于南海局势恢复平静。”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参与者,美国有责任为南海局势降温。如果美国在南海部署航空母舰,可以想象其他国家会有什么反应。此外,美国也要冷静处理同盟友的关系,美国不能没有原则地站在盟友一边。
芮效俭认为,美国政府对南海问题发声过多,他建议美国政府不要过多评论,不要介入南海主权争端。此外,芮效俭还敦促美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指出,过去20年,美国政府从未认真推动加入该公约。美国自己都没有批准公约,要求别的国家遵守公约没有道理。
(本报华盛顿7月6日电 记者章念生、王如君、张朋辉、陈丽丹、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