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事论坛丨由野战与城战的发展谈陆战制胜之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关茹苑 毛炜豪 黄宏强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10-09 06:34:55

由野战与城战的发展谈陆战制胜之策

■关茹苑 毛炜豪 黄宏强

引言

人类社会早期的陆战形式有三种:战、攻、守。“战”是指在野外地形或空旷地带展开的交战,“攻”是指对城市地区守敌实施的进攻,“守”则是依托城市抗击敌人进攻。几千年来,陆上攻防双方对抗几乎都是以野战和城战的形式存在。时至今日,随着部队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作战理念等的不断变化发展,二者在陆战中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作用影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研究野战、城战为抓手,深入探析陆战形态的演进发展规律,方能进一步掌握其制胜机理,确保部队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野战与城战交替演进

随着战争形态持续演变,野战与城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点,主导着陆战的发展走势。

在野战主导时期,对抗双方多以冷兵器近战为主,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步兵以相对固定的阵型实施野战,对抗双方在野战中一决胜负。之后,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城市逐渐形成,但野战依然是陆战作战的主要形态。原因就在于早期城市规模还很有限,城墙防御工事还不坚固,城战仅仅作为野战的一部分,守城者常常依托城市进行外围野战,谋求击败敌人的方法手段。例如,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平定齐国,主要就是依靠野战击败齐军,乘势进占重要城市;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也是由于汉尼拔先在坎尼会战中歼灭了罗马主力,导致南部诸多城邦相继投降。

在城战主导时期,也就是冷兵器后期及热兵器时期,随着机动和远战能力发展,尤其是火器大量运用,野外作战人员更易遭到杀伤。为抵御进攻,防御方必须借助有利地形进行抗击,城市便成了首选对象。此时,城市功能日趋丰富、结构更加复杂、整体防御性能逐渐提升,且攻城技术和武器装备效能有限,难以快速攻克坚固的城堡,城市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质的飞跃。由此,城战对战争胜负乃至战略得失产生长久影响。

在野战为主、城战为辅时期,陆战进入热兵器后期和机械化时期后,随着火炮威力增大,坦克、飞机等新装备逐渐投入战场,城市外层建筑和城墙难以抵御火器破坏,城墙体系防御能力相对下降。防御一方不得不将力量转移至野外空间,利用广阔的有利地形,构筑大量坚固工事实施分层抗击、机动抗击、连续抗击。此时实施野战阵地防御就成了防御一方的必然选择,野战再次成为陆战的主导形式。但由于城市地位重要、作用明显,城战仍是达成作战目的的重要辅助形式。

在城战为主、野战为辅时期,也就是机械化战争后期,侦察监视能力、机动力不断提升,打击威力、精度等持续加大,野战逐渐暴露出人员装备损伤大、消耗多等弊端。此时,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迎来高速发展,城市逐渐演变为开放式、独立式的建筑集群,超大规模城市开始出现。地上地下贯通、建筑群密集的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能够快速分散进攻方的有限兵力;而防御方则利用庞大建筑群和地下空间,分散隐蔽、机动灵活,逐楼争夺、分区抗击,大量杀伤消耗对手。由此,城战就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主要形式,但城区外围的野战依然存在,对城防体系起到屏护作用。

野战与城战深度耦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等的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战争形态正在加速向智能化战争过渡。陆战全维侦察手段多领域发展,火力打击精度和毁伤程度大幅提高,新型无人智能装备大量运用,这些新的变化使得野战与城战呈现复杂的耦合关系。

野战往往是陆战的先期形式,城战通常是陆战的纵深形式。陆上作战通常是从野外地形或城市外围地形上开始,在作战的后期,作战纵深不断加大,城市作战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其原因在于,防御方为提高防御弹性,必须利用野外广阔地形机动阻滞,破坏进攻者的企图和行动,而城市又有便于长期坚守的纵深有利地形,从战役全局上看,防御方通常依托城市实施最后的纵深抵抗。

野战为外围平面作战,城战为核心立体作战。野战以陆上外围平面空间为主,攻防双方通常利用广域空间大范围机动,呈现出兵力机动分散、集火远程打击的特点;城战以陆上核心立体空间为主,高楼林立、管网交织,结构异常复杂,人口密集混杂,城战极易造成附带损伤,呈现出信息、认知、火力交织一体,地面、空中、地下攻防一体的特点。由外围野战到核心城战,一次作战往往从城市外围数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处展开,从野外环境延伸至城市环境,直至城市内部及地下。

野战影响陆上作战进程,城战影响陆上作战消耗。现代陆上攻防作战,防御方通常利用野外有利地形实施多点分布力量、隐蔽机动抗击,进攻方为达成战役战术目的,通常需要夺控城市外围有利地形才能有效攻击城市,作战进程因野战条件下一系列行动而受到较大影响;进入市区后,防御方依托城市地形顽强抗击,攻城方在人员、装备和物资等方面消耗巨大,城战极大地影响作战持续时间。

野外关键地形是城市的门户,城市是野外地形的重要支撑。近期局部战争显示,防御方通过控制野外或城市外围交通枢纽和重要地形,打击和消耗进攻方,为守城创造条件;然而,现代陆战非线性特征突出,进攻方一旦通过立体直击、迂回包围、超越攻击、远程突击等方法,直接攻击或威逼城市,野战防御体系因缺乏城市支撑,将无法形成有效抗击。

创新设计陆战制胜之策

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大量运用,作战要素无缝链接,作战空间极度压缩,城市和野外环境两个不同空间日益融为一体,改变了陆战形态,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创新设计陆战制胜之策。

策略设计上,统筹割裂体系与瘫控目标。当前,防御方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将野外和城市环境连为一体,实施野战进攻时,必将受到对手城市内纵深力量、打击力量等支援;即便是市区进攻,也可能遭受来自城市腹地的对手打击,要实现打赢陆战目的,首先要割裂对方体系,剥离野外区域与城市区域、前沿区域与纵深区域、外围区域与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毁瘫和控制目标,割裂目标之间联系,限制和削弱目标功能释放,从而降低敌对抗能力。

目标选择上,兼顾破敌体系与歼敌力量。攻防双方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作战力量都是其作战体系维系的核心要素。虽然破敌体系是达成作战目的的首要任务,但在战术层面需要通过消灭敌有生力量,才能破坏敌体系有序运行。为此,针对野战和城战中的作战对手,一方面需要通过精打节点、摧毁要害、控制枢纽等方式破坏敌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大量杀伤敌阵地工事内抗击力量、纵深机动打击力量,以及躲藏于建筑物和地下空间的敌有生力量,进而才能实现预期作战目的。

空间使用上,强化多域并行与跨域融合。过去,展开陆战作战行动一般由外到内、由前沿到纵深,重点破坏守敌物理空间内的目标,并且对敌方实施物理性毁伤,这种方式在战场多域融合的时代,效率将会大幅降低。现代及未来陆战场,单纯通过物理空间很难破坏或摧毁对手,尤其是城市防御方,必须一体考虑设计物理域、电磁域、心理域等领域运用,多域并行、跨域融合,一体筹划、同步发力,必要时通过电磁域、心理域等无形空间行动来引导或主导物理域的有形行动。

力量运用上,强调无人主导与精用火力。近期局部战争显示,无论是城战还是野战环境,防御方都在力求依托坚固工事和复杂阵地抗击对方攻击,进攻一方容易造成大量资源消耗和力量损耗。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无人力量为主导,大量运用各类无人机、无人车等装备,侦察、打击、消耗和破坏对方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无人力量引导远程火力、空中火力、压制火力和直瞄火力,精确摧毁和打击对方坚固工事和藏匿目标,从这个方面看,无人力量和火力运用效果可能对作战胜负起决定性影响。

节奏把控上,强调同步并行与敏捷短促。现代陆战场,由于双方作战体系整体性加强,体系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作战空间前后方界限模糊,作战中一处受到威胁或攻击,即可迅速调整重新形成用兵重点。为此,必须通过同步运用兵力、火力、信息等力量,从多个方向、多条链路对敌野战和城防体系实施同步攻击,并对重要目标或节点实施猛烈、急促、快捷打击,以求更快速高效地摧毁或削弱对手抗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