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记者徐壮、杨湛菲
今天,故宫博物院100岁了。这是我国文博界的一件大事。
她是历史的故宫:宫殿建筑始建于600多年前,藏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195万件(套)国之瑰宝,经历过抗日烽烟,见证过开国大典,亲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迁。
她也是新时代的故宫: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近2万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数字故宫全天候展示顶级文物建筑,融汇中外的精品展览引人徜徉。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偕行。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让故宫积淀深厚、文脉绵长;一百年的诚敬典守,让故宫弦歌不辍、守正创新。
站在建院100周年的崭新起点,回望红墙黄瓦下一代代故宫守护者的执着勇毅,更应继承他们丰厚的精神财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担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择中立宫”“中轴对称”的智慧中,感悟中华文明的和合之道;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坚守中,学习“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冷板凳精神;从抗战时期“南迁北归,以身护宝”的故事里,理解百折不挠、赓续文脉的家国情怀;从“太和学者”的对话中,读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邃道理……
偌大宫阙中,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建筑,都蕴藏着无数生动的人和事,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长卷,启迪着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
文化遗产,保护第一。完整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就要切实维护好故宫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同时,加强对故宫文物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讲出文物背后的历史厚度、文化深度、文明高度。
传承好故宫承载的厚重文明,还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展示工作,提升策展能力,创新展陈形式,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让人们更好地与文物连接、与历史对话。
风雨百年,紫禁流芳。如今,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古老宫城,已化身为一座永不落幕的“活”的博物院。读懂她的深厚底蕴、续写她的辉煌壮美,故宫必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