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关税大棒的步步紧逼,欧盟在快速服软之后也终于“痛定思痛”,想出了一个应对之策——筹建“防务银行”,通过在军事上“独当一面”来实现“战略自主”,以避免在关税等跨大西洋争端中再次被美国拿捏。这个主意听起来很是高明,具体实施起来却不过是披着“金融创新”的外衣,干着继续给美国“上贡”的勾当。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欧洲依赖“美国制造”的飞机、炸弹和导弹,依赖美军支援,几乎无法仅靠自身力量自卫。为了避免欧盟再因此受到要挟,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建立一家名为“国防、安全和韧性银行”的大型联合金融机构来为武器研发和采购融资。
众所周知,欧盟委员会今年3月雄心勃勃地推出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打算筹措8000亿欧元打造“一个安全而有韧性的欧洲”,其中包括向欧盟成员国提供1500亿欧元贷款,为其防务和安全项目提供资金,并协助成员国整合需求、共同采购军事装备。显而易见,所谓“防务银行”就是为了落实“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而谋划的一招。据称,该银行在拿到执照后可以在20个月后投入运营,负责为手榴弹、地雷、坦克、无人机和潜艇这些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不愿碰的东西融资,并像世界银行那样允许各国加入,除欧盟成员国外也可以接纳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所有认同欧洲价值观的国家”。
“欧盟正在缓慢地从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转变为军事联盟——而这必须以某种方式获得资金保障。”“‘国防、安全和韧性银行’的构想者是曾任北约高官的英国退役军官罗布·默里。”德国《世界报》的相关报道,点出了欧盟的窘态:想“战略自主”,却又没有“战略自主”的资本,一些成员国为“拨款”还是“贷款”而吵闹不休;欧盟的远大前程,还得由早已脱欧的英国人来筹划,还得由域外国家帮衬着实行。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欧盟此举本质上仍是在为自己的战略依附寻找新的“包装纸”。
据报道,摩根大通、德商银行和荷兰国际集团已经表态支持成立“防务、安全和韧性银行”,目标是筹集1000亿英镑用于欧洲军备重整。且不论这笔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钱如何迅速凑齐,又够不够花——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和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算了算账,发现欧盟需要30万军人组建50个旅,同时搭配1400辆新型主战坦克和2000辆步兵战车,这个规模“远超欧洲目前的军力”。这些钱最终会流向哪里,才是问题的关键。
欧盟大张旗鼓喊出“买欧洲造”的口号,也确实订立条款把美国军火公司排除在了1500亿欧元防务账单之外。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放言,要说服那些“习惯于购买美国货”的欧洲盟友,把钱花在欧洲大陆的技术上。然而,根据7月下旬刚刚达成的美欧关税框架协议,欧盟不仅乖乖签下了15%关税的“城下之盟”,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欧盟购买美国武器竟然成了这场关税交易的一部分。所谓“防务银行”筹集来的资金,到头来不还是要为美国军工企业“输血”?
搞出“防务银行”的噱头来,欧盟的理由是“欧洲希望为应对可能与俄罗斯爆发的战争作充分准备,并力求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但是,多琢磨琢磨就会发现,除非欧洲各国非要把俄罗斯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非要去挤压俄罗斯的发展空间,欧洲大陆内部本来并不存在多么严重的安全威胁。事实上,正是北约东扩甚至全球化这个美国一手操持的军事霸权扩张行径,通过不断制造“假想敌”,人为地给欧洲乃至世界制造了紧张氛围和战乱纷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从南联盟到乌克兰,北约每一次舞枪弄棒的背后,受益的都是大西洋彼岸那个“空手套白狼”的霸权国家。
“防务银行”最终能解决欧洲的“战略自主”问题吗?恐怕到头来,它只会成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又一个“提款机”,只能是榨干了欧洲国家的荷包,让美国军火商的钱袋子更鼓一些。而欧洲国家,依旧摆脱不了被美国霸权牵着鼻子走的命运。
文字:浩洋
漫画创意:王粲
漫画制作: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