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王毅对话萨苏:疫情下中国软实力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机遇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5-20 11:55

作家萨苏

王毅:疫情下有些国家对中国进行舆论围攻,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萨苏:中国的抗疫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付出重大牺牲,取得奇迹般的成功,却受到部分国家不分是非的舆论围攻,这种事情看似意外又在意料之中,有些国家的政府在疫情已经发生近月后毫无准备,一味抱侥幸心理,结果面对疫情无所适从,受到极大国内舆论压力。这种情况下,将内部矛盾转为外部矛盾,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是有些政客的一贯手段。中国不是唯一中招的,包括WHO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新闻媒体也遭到过舆论围攻,过后人们一定会感到这种事情的荒唐可笑。

王毅:在西方世界主导的舆论环境中,中国媒体的表现怎么样?

萨苏:中国的媒体不但在我们自己主导的舆论环境中体现了立场鲜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而且在西方主导的舆论环境中主动出击,发出“中国的声音”,使世界人民得以更有效地了解真相,更客观地看待疫情,表现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一贯态度严谨、敢于发声的特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毅:如何看待围绕疫情舆论交锋的政治因素?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萨苏: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防疫抗疫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政治问题。把一个科学问题政治化,体现了一些政客不负责任的阴暗心理。我们希望人们以理智态度面对这个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病毒。人类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这场灾难,而不要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再挑起相互之间的矛盾。

王毅:长期以来中国软实力在国际上传播中存在的困境是什么?近些年有什么变化和改善?

萨苏:我们对于软实力的传播手段正在逐步认识和掌握之中,我们在这个领域逐渐发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传播方式。中国在融媒体、云媒体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更加紧密地掌握舆论传播的技术动态,从而在平台角度不落下风,同时捕捉不同受众的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地传达我方观点、传播事实,这样才能克服语言壁垒,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声音。

王毅:当前传播中国软实力,塑造国际形象,面临哪些难得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为人类重新思考近年来全球化“退潮”问题提供了机会。一些原来可能觉得尖锐的对立,在今天的环境下显得无足轻重,人们或许这时才意识到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相似的苦难。中国在这次疫情中不但对病毒造成的灾难积极抗争,而且努力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抗疫经验,例如帮助俄罗斯等国建立方舱医院、收容侨民患者和当地患者等。这样的事情,互利共赢,无疑会赢得更多的国际赞誉。

王毅: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萨苏:首先当然是提升我国自身实力,更强更大了,国际影响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同时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外媒体界人士之间的关系,使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的中国。如孙中山先生当年所言:“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不仅是提升我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的问题,而且还是如何让世界走向大同的问题。

王毅:每当有危险发生,军队向来冲在最前沿,大型专题片《为了人民——人民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纪实》播出后,您如何评价?

萨苏:这个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于4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首播,于国防军事频道等其他频道重播,很多重点新闻门户网站和“学习强国”平台均重磅推出。片中由王晓岭、李小军作词,李旭昊作曲《胜利召唤》(战“疫”版《钢铁洪流进行曲》)壮阔波澜、感人至深。我认真看了,而且也感受到了这个片子在全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

这个专题片生动翔实、采取宏观叙事与细节特写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展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贡献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和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

我相信,这部电视专题片的隆重推出,必将激励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了人民,不顾一切,服务人民,奉献一切。也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官兵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朝着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家萨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