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运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第一个常态化春运。40天里,预计90亿人次出行,将创历史新高。
客流高速增长,“人潮”带动“人气”,汇成一幅流动中国的长卷。新春之际,记者分赴各地进行采访,从热热闹闹的春运中发掘“人面”新故事。
出行人潮涌动
西南地区,大年初三破晓时分,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刚建成不久的宜宾站,大红灯笼高挂,不少旅客拎着行李和宜宾燃面、四川腊肉等年货向进站口奔去……新春伊始,气温尚低,却挡不住人们出行的热情。
去年底,成自宜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四川宜宾迎来了第二条高铁。
“今年春运我所在的成都铁路局宜宾车务段预计发送旅客1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5%。现在我们车站也有直通北京的夜间动车,春节期间越来越多旅客坐着动车去北京。”宜宾站客运值班站长曹梦兰说。
中原大地,处于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关键节点的郑州东站,旅客熙熙攘攘。
“今年春运出行需求大释放,高峰期每78秒就有一趟高铁从这里驶出。”客运值班员张华说,今年春运以来,郑州东站每天迎送旅客近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连日来,人们回家探亲、假期旅游的脚步不停,飞机、高铁、火车、长途客车、自驾等出行方式并行。数据显示,自1月26日春运启动至2月1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过35亿人次。2月11日(春运第17天,农历正月初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亿人次。
消费人气十足
在苏州站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候车大厅里,出行的人流井然有序。有人在排队候车,有人在“书香驿站”翻阅报刊,有人在特产商店左挑右选,有人在领取自助下单的咖啡……
“现在,候车环境大不一样了。”在苏州站工作了22年的潘玲说。
如今,许多火车站的候车室化身特色“商业街”。在北京站,不仅有老字号和潮牌,还能买到中欧班列运回的跨境商品;在成都东站,各具特色的川菜餐馆让人目不暇接,乡村振兴产品直销店可以买到来自大凉山、川西北的特色农产品;在西安北站,中华老字号贾永信腊牛肉、西安饭庄蒸碗、陕北红枣一应俱全,一家家特产商店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客……
“春运不仅仅是一个奇观,这是预期中的2024年消费热潮的前兆。”孟加拉国《闪电》报网站这样评价。
大年初二上午8点,昆明市斗南花卉市场主场馆准时开门迎客,约1.5万平方米的一楼大厅,共2000余个摊位上,玫瑰、百合、蝴蝶兰……各类鲜花争奇斗艳。
斗南花卉市场距离昆明南站仅5站地铁。作为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的重要交通节点,昆明南站春运以来日均发送旅客6.75万人次,较平时增长五成。
在湖北,记者在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看到,一些店铺门前堆满了待发货的大包小包。和前几年相比,传统元素的小商品越发受欢迎,生肖玩偶、春联、中国结等在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更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说,各地颇具地域特色的龙文化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拉动节日消费。随着社会变迁,年货置办方式、类别品种已发生巨大变化,“节日经济”的蓬勃彰显消费升温。
迎春人人奋进
一年之计在于春。抢占新年先机,拉动经济增长,春运出行人流中有这样一些外贸人——
无锡市金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南最近走访了美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公司订单已在逐渐回稳;四川嘉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友刚从哈萨克斯坦商谈摩托车订单回国,公司订单已经排到了4月份……
温州商务部门同样“火力全开”:1月4日带队赴中国香港参加玩具展;1月13日组织企业到西班牙参加服装展,举办温州—巴塞罗那经贸合作对接会……
一次会面胜过千封邮件。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市场,各地商务部门、中国外贸企业不等过完春节就争分夺秒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万家团圆之际,还有许多人无法乘上春运回家的“列车”,选择“舍小家、顾大家”。
2月9日除夕早上9点多,一二三航空机长张国亮就来到浦东机场,为当天的飞行任务做准备。2个小时后,他和组员一同驾驶ARJ21-700型国产飞机,护送89名旅客前往广东揭阳。
大江南北,春意渐浓。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人们铆足干劲,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以努力拼搏点亮幸福生活。
(据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樊曦、叶昊鸣、王聿昊、谢希瑶、丁怡全、薛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