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绝不”、三个“决不允许”何错之有?
随着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越发重视,尤其是不久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印发,西方价值观念多年来在中国广为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关于“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等言论受到社会极大关注自然在情理之中,但在大部分人叫好、点赞的同时,也有人故意曲解、甚至攻击谩骂。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工作,以更好地坚持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首先,我们要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这些冲击和挑战几乎都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得到集中体现,有的甚至表现得更为突出。
面对个别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公然抹黑中国,甚至反党、反社会主义,境外敌对势力通过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等对高校师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有的高校领导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一些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明哲保身、不敢亮剑,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以至丢失阵地……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2015年新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党中央连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不仅为抓好新时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其次,袁部长讲话中所谈及的“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中的“西方价值观念”是有明确、具体含义的,有些人试图通过混淆概念来故意曲解甚至展开围攻是有其险恶用心的。
在当今中国,西方价值观念主要是指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错误思潮,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霸权主义等西方政治价值观和反科学的错误思潮,而并不包括那些正确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一直都是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来造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这也是我们从不排斥国外优秀价值观的一个明证。
我们今天之所以提出要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主要是针对随着大量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的西方文化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一些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竟然只重“洋气”、不问是非,经济学、法学等一些学科甚至把存在不少意识形态错误的西方原版教材直接拿来使用,导致“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赞成不赞成”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高校教学、科研的最重要评判标准,严重缺乏民族自信的“洋八股”之风愈刮愈烈等现实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要防止西方错误思潮的进一步传播、泛滥,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人的价值自信,决不是排斥西方的科学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
再次,“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必须守好的政治底线和法律底线,并不能由此推断出不允许高校教师正常批评、理性讨论、合法发表见解。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来不拒绝批评,而且非常欢迎来自各方的批评,并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长期继承、不断发扬。
但诽谤与批评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和性质。尤其是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是在西方错误价值观的误导下,通过无中生有、散布谣言等非法手段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毒攻击,其矛头指向非常明显,目的就是要推翻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公然违反我国宪法的,是决不允许的。
“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校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更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自然举措,也是中国教育部履行自身职责、依宪治校、依法治教的必然表现,否则,教育部就失职了!
最后,“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是最容易理解的,也是高校教师必须守好的一条道德底线。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其《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告诫广大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知识、技能并解答好他们的疑惑,更要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让学生学会做人。1000多年来,这句话广为流传也被广大教师所铭记,成为历朝历代为师者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座右铭。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而如果高校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甚至向学生传授包括西方价值观念在内的错误价值观,自然会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甚至误人子弟,又如何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呢?
所以说,无论是一个“绝不”,还是三个“决不允许”,都是大力抓好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身为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在公开场合理直气壮地强调这些,何错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