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证:一个政党的伟大担当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辛士红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5-05-24 10:06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反抗?投降?还是游移于两者之间?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政治派别,都在思索“怎么办”。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出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党的瓦窑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

早年曾为无政府主义者、时为燕京大学教授的著名哲学家张东荪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动向,率先在《自由评论》杂志发表文章,断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向的标志,热情洋溢地欢呼:“这是何等转向,这个转向是何等光明!我们对于这样勇敢的转向又应得作何等佩服!”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正是在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全国民众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敏锐感受到民众中岩浆一样炽热的悲愤和抗争,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宿仇旧怨,不计一党得失,主动向国民党伸出了合作之手。即使发生了皖南事变这样严重的事件,共产党仍然没有以牙还牙。毛泽东曾对陕北公学即将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同学们说:“一定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长期合作,凡是可以多留一天的,我们就留他一天,能够争取他半天一夜都是好的,甚至留他吃了早饭再去也是好的。”

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的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的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是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把全面抗战路线推向了新阶段;是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夺取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100%的伪军;是共产党以其成员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书写了“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英雄史诗。

学者张维为认为,抗日战争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民族认同感的由来,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在内忧外患的变革中,中国人民选择将命运托付给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前一年,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我的看法和大多数自由主义的美国人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他们的统一战线政策和联合政府,被很多美国人,无疑还有我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每当处在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关头,每当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总能与时俱进地提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大事业需要大方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我们党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