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10月4日、5日、6日,是代表团全体成员难熬的三天时间。在14名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中国没有一人,而评审时又是闭门会议,我们对会场内的消息完全不知。在我们附近,有日本来的一群人,据说他们已经对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们做足了工作,但也因此引起了一些国际专家的反感。
我们对此早有防范和应对措施,如果日方在现场搞什么发布会等动作,中方就会针锋相对予以驳斥。可能是被中方严阵以待所震慑,也可能是在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委员面前到处碰壁,日方代表团在现场还比较老实,只是天天围坐在一起,叽叽咕咕地不知道说些什么。场外这种申遗与反申遗的对峙,力与力的较量,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我们坚信,正义必胜,真实的历史档案,必然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评审会结束了,但我们一点都轻松不下来,因为14名国际咨询委员们全都守口如瓶,保密工作滴水不漏。我们原以为在6日的总结会上,会宣布评审结果,或者透露一些消息,但会议只是宣布了此次共88个申报项目,49个得到通过,33个被拒绝,6个临时增补。至于49个被通过的项目,要等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签字后,以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发布的为准。
我们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未知数。身在阿联酋的中国档案代表团成员个个心急如焚,根本无心观看阿布扎比绚丽多彩的沙漠名城风光。
巴黎时间9日晚,我们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和平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我们提出申遗,就是为了警醒世界不能再让类似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暴行重演。申遗的成功表明,我们的认识也是人类的共识。我们曾经用各种方式对这段78年前的惨痛历史予以记录和纪念。去年2月,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念大屠杀死难者,使国内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得到很大提升。如今,《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表明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取得共识。虽然这个承认来得晚了一点,但毕竟实现了。这对于30万南京大屠杀亡灵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来说,都是一种慰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对这段人类浩劫的重新审视,充分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对战争最深刻的反思,以及对和平最真挚的企盼。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解放军报》2015年10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