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习主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白云乡,武警官兵接力扶贫20多年,开办十一届“武警红瑶女童班”。在他们的努力下,红瑶女童变身“金凤凰”飞出大瑶山,点亮了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希望之光。请看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发表的报道:

现在,红瑶女童班有近60名学生,依然是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官兵爱心温暖的对象。作者提供

鸟瞰白云乡,群山绵亘起伏、沟壑纵横逶迤。这里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山区,如今,新修的三条水泥路直通白云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室。崇山峻岭见证了红瑶女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大山阻隔了一个民族的脚步,一场扶贫行动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红瑶女的希望之歌
■解放军报记者 孙继炼 赵 波 通讯员 许 东
早春的白云乡里,群山绵亘,静静的贝江水逶迤悠远。万千新绿破土而出,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十二样的花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哪一朵最红,我说什么都比不上瑶山寨的红杜鹃……”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第十一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教室里,歌声悠扬,清脆动人。
这首歌的领唱,是六年级学生兰秋玲。此刻,和她一起轻声哼唱这首班歌的,还有站在窗外的母亲代妹忠。
作为第二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学生,代妹忠也是在这里学会这首班歌,学到更多知识,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
红瑶人,是生活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的一个瑶族分支,因为身穿红色服装得名“红瑶”。这里,曾经祖祖辈辈奉行“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一代代红瑶女的足迹不仅被这里的群山隔绝,更被贫穷、文盲的“大山”所封闭。

1999年,时任武警融水中队副指导员的何方礼荣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图为何方礼和红瑶女童们分享喜悦。
20多年前,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官兵情系大瑶山,关爱红瑶人,创办女童班。从此,古老山寨里传来了红瑶女童的朗朗读书声。时为中队指导员的何方礼,因此荣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18年前,解放军报记者追踪这一新闻线索,来到大瑶山,并向红瑶女童们伸出了援助之手。18年来,解放军报记者参与并见证了这场扶贫行动。
18年后的今天,解放军报记者重回大瑶山,目睹了当年资助过的一代红瑶女的命运巨变,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日月新天。
这里,如今有了第一位女教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干部、第一位女企业家……
这巨变的背后,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初心和承诺,是一支军队对“教育扶贫”这一世纪工程的倾力行动。

虽然工作的地方一直在变,但是何方礼始终心系红瑶女童。2014年,在武警来宾支队任政委的何方礼来到白云乡,为孩子们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