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满自信的红瑶女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他们的接力,她们的希望
“尝到好日子的甜头,才知道知识的味道原来这般甜”
初见凤金花,她正在家里热情地招呼客人喝油茶,一脸灿烂。凤金花的家是一栋崭新的二层小楼,屋檐下挑着红灯笼,门窗上贴着春联和窗花,屋内炉膛里的火苗映着一排排挂在梁上的腊肉、腊肠。
说起眼前富足滋润的日子,凤金花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个是何方礼,一个是王伟。
当初正是何方礼千方百计说服凤金花家人,她才上了学。凤金花没有想到,从女童班毕业之后,她从何方礼伯伯那儿得到的帮助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听说凤金花考入县里的重点中学,何方礼特别高兴,拿出工资继续资助她读书。读完中学留在县城打工,何方礼和战友经常邀请她到中队来过周末。后来何方礼调走了,中队的“红瑶女童之家”继续向她敞开大门。凤金花遇到大事小情,也经常回来找中队官兵一块参谋。
王伟是继何方礼之后第六任指导员。他到任后,听说凤金花想自己创业,便主动奔走调研。了解到驻地木材市场有前景,王伟便带着凤金花一起走市场、访木厂。在王伟的支持和帮助下,凤金花和丈夫在融水县城郊区开起了木材加工厂。这些年,凤金花的木材加工厂生意越做越好,不仅自家盖起了二层小楼,还带动寨子里十几个乡亲一起致富。
“要不是当初读了书有了见识,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凤金花感慨地说,“尝到好日子的甜头,才知道知识的味道原来这般甜!”
“只有日子好起来,乡亲才能看到希望;只有看到知识的价值,观念才能改变。”凤金花们的嬗变正是何方礼们的初衷。
一次在北京开会,何方礼了解到河南一家养殖场养殖美国牛蛙效益可观,便专程赶到河南学了技术,买了蛙种,带回瑶山推广养殖。
为了手把手教养殖技术,何方礼利用探亲假时间住进大山,和乡亲一起日夜守护蛙池。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何方礼想起蛙池的塘口没打开,担心蛙池灌满水后蛙苗会跑光,便一骨碌爬起来冲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地里。坡陡路滑,他从一个高坎上摔了下去。从昏迷中醒过来后,他又忍着剧烈的疼痛慢慢爬到蛙池,在雨地里整整忙了一夜。后来,牛蛙养殖成功了,赚了钱的乡亲乐了。古老的瑶寨第一次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
为了让知识脱贫在乡亲眼里更有说服力,何方礼特别关心女童班学生的后续发展。他动员第一届女童班毕业学生兰仙英搞种养,不仅专门买了两只良种大黄羊、1000多株八角和1000多株板栗树苗送到她家,还从柳州市请来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仅3年时间,兰仙英家的大黄羊就发展到20多只,经济作物也年年丰收。附近几个村寨在兰仙英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养起了山羊,种上了八角、百合等经济作物。
从何方礼到王伟再到现任指导员丁健,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红瑶女童班办了一届又一届,但智力扶贫的精神始终没有变,这个寄托着党和军队对红瑶人民大爱深情的“扶贫接力”始终在延续。
他们的接力,她们的希望。从找工作到找点子,从找资源到找技术……一届届红瑶女童班毕业的学生们只要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他们。
前年,得知韦艳萍家的板栗没有打开销路,眼看着要坏在地里,丁健一面邀请县城的师傅传授板栗深加工的方法,一面联系设立了“农村淘宝点”,不仅解决了韦艳萍一家的燃眉之急,还实现了多种农产品的网上交易,让瑶寨乡亲大开眼界。如今,一个个红瑶女的网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大瑶山里的板栗、火烧笋、百合、杉木等土特产远销各地。她们说,今后大瑶山的产品一定要创个全国名牌——“红瑶女牌”。
2014年9月,首都北京,时任武警融水县中队指导员王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一天,距离1994年中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正好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