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却是有力的动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伟责任编辑:菅琳
2016-10-25 03:06

身先士卒是最好的动员

■王伟

长征时一次战斗中,担任团政委的杨秀山左眼眶被一颗流弹击中。当时战斗激烈,他顾不得救治,抹了一把鲜血,继续指挥部队作战,把敌人打退后,才简单地进行了包扎。之后,他头缠绷带行走在队伍中。大家说:杨政委往队前一站,不用开口讲什么,就是最好的政治动员。

作为一次史诗般的远征,长征之所以能从绝境中走出一条新路,各级指挥员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上至军团、军师领导,下至营连班排的党员干部,无不勇往直前、视死如归。杨秀山这样的“特殊动员”,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贺炳炎和余秋里,一个任师长,一个任师政委。长征中一个失去右臂,一个失去左臂,这个师因此被称为“一把手”部队。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右腿中弹骨折。截肢手术后,他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可以想象,这样的意志品质、这样的顽强作风,会给官兵带来怎样的震撼,从而迸发出怎样的力量。

思想动员,一则以言,一则以行。言出而行随,行动而后言,言行一致,行胜于言。做了可以不说,但说到必须做到。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相悖,表里不一,非但产生不了任何感召力,而且会适得其反,虽令不从。

邓小平曾指出:“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战争年代,我军许多指挥员文化程度不高,讲不出多少高深的道理,但他们在官兵中威信很高。原因无他,就是身先士卒、模范带头,始终走在官兵的前面。

《西行漫记》中,斯诺曾这样描述:单单一件事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却是有力的动员。做到了、做好了,大家自会跟着来、照着做。相反,自己躲在后面,却吆喝别人往前冲,或者讲起来滔滔不绝,行动不见身影,其号召力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没有站在队前的资格,更不可能有号召别人的力量。

(作者单位:62421部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