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坚守:经典与精神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颜晓峰责任编辑:菅琳
2017-01-16 05:07

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

学习精神的经典 坚守经典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其真理和道义的最重要载体,“两个制高点”首先可以从经典著作包含的精神中得到证明和彰显。

一座丰碑矗立起来的是历史、是伟业、是英雄,同时也是精神,可以称其为精神的丰碑;一部经典蕴含在内的是思想、是理论、是科学,同时也是精神,可以称其为精神的经典。经典是多重性的存在,精神贯通经典,浸透于文本之中,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成为理论的经典、理论的财富;作为文明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凝结、科学精神的产物、人民精神的反映、人格精神的文化,又聚合成不朽的精神经典,留下了精神的财富。今天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要在学习掌握科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将其作为精神的经典予以吸收,加深感悟,使经典成其为经典的精神。理论为本,精神为魂。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理论思维与精神世界共同提升。

古希腊的经典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是人类精神处于日出阶段的景象,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文艺复兴的经典产生于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充满激情、勇于冒险、才气盎然、人格丰富的巨人精神的写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产生于世界历史的变革与转折时代,人类力量的空前展示与社会状态的惊人衰颓并存,物质财富的爆炸与精神世界的迷失并存。这个时代不仅诞生了以《资本论》为标志的经典,而且孕育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灯塔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真人。马克思精神的可贵在于,用一生的钻研来证明、来坚守年轻时立志的献身精神。普罗米修斯是个神话,马克思则是活的普罗米修斯。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表明了经典的科学精神。但更多地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多样性,与丰厚的著作成正比。

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而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低吟浅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

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其中凝结着超常的心血、时间和精力投入,是由于大浪淘沙、岁月磨砺终现真金。马克思的创作,40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创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批判改造现存世界、抓住根本力求彻底的思维品格。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而表现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是由于其穿透现象直指本质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些著作对资本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着力分析的是从现存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内在规律与实践途径。解释世界的目的是提供改造世界的理论根据,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理论经典,一个基本特征是彻底性,服从真理、尊重科学。正因为彻底,才具有穿透事物本质的力量,正因为抓住根本,才能经得起考量。

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其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产物,是由于其中饱含着作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系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史诗巨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0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经典精神与时代精神交汇,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