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这一点,日本如何能成"正常国家"?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董栓柱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7-08-30 00:05

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败国日本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反省侵略历史、回应邻国关切,不仅如此,日本还不断在历史问题上搞出各种伤害邻国人民感情的动作,这些都源于“心魔”作祟。请关注今日出版的《中国国防报》发表的评论文章——

走出“心魔”,日本才能成为“正常国家”

■董栓柱

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败国日本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反省侵略历史、回应邻国关切,不仅如此,日本还不断在历史问题上搞出各种伤害邻国人民感情的动作,这些都源于“心魔”作祟。

一是根本没有从心理上接受战败。二战末期,日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接受了盟国“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但当时日本内阁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避免顽抗到底导致整个日本“玉碎”,而不是对战争错误行为本身的反省,顽固主张“尚可一战”的仍大有人在,这部分人还试图发动政变阻止日本宣布投降。最后,日本是在“忍所难忍,耐所难耐”的心态下做出了“终战”决定,而非宣布“无条件投降”。既然是“忍耐”,必然有反复发作之时。这也成为日本清算军国主义遗毒不彻底、战争罪犯公然复出担任要职、罪大恶极的战争元凶被供奉进靖国神社等逐步颠覆二战结果行为的根源。在当前的日本国内,认为战后远东秩序是“胜利者”安排的、东京审判是单方面做出的、战后体制是被外部强加的等等,对二战成果的错误认知成为日本要摆脱战后安排、做“正常国家”的“民意基础”。

二是面对中国时的不正常心态。甲午战争中,日本以“国运相赌”打败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从此,日本就形成了“蔑视型”的中国观和大和民族“优越型”的自我心理认知。抗战时期,由于中日国力军力对比悬殊,中国的抗战进行得异常艰苦而漫长,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取得了伟大胜利。日本国内对侵华战争失败长期存在错误认识,认不清中国的抗战胜利和日本军国主义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把战败说成是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投下原子弹的结果,不承认是中国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正是这种错误的历史观,使得日本一些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日实力的反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认为只要日本全力对抗中国,就可能重新取得优势。在这种畸形的认识指导下,日本难以对中日关系做出正确的决策,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消极因素。

三是日本还沉溺在遥远的过去。近年来,日本在历史问题和国民教育方面动作频频。淡化、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为战争罪犯树碑招魂,妄图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教育模式,以臭名昭著的参战武器命名新型武器装备,包装和隐瞒作为发动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基础的“历史遗迹”,并申请世界遗产……日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美化和篡改历史,引导国民淡忘当年发动军国主义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感怀奴役他国的“荣耀”,把日本当前政治右倾和走向再武装化的行为“合理化”。这种选择性的历史记忆和误导性的国民教育表明,日本当局一些人还沉溺在过去的历史中难以自拔,无法找到日本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定位。

由于无法走出“心魔”,日本难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沉溺于过去,让日本当前的行为方式充满了旧式思维模式,妄图以对抗性的心态处理国家间的关系,把抵制别国发展作为赢得自身优势的途径。日本的“地球仪”外交,就是拉帮结伙,组团儿对抗,大搞远交近攻那一套。把发展军事实力走再武装化道路作为“正常国家”的标志,大肆扩充军队,到处炫耀武力,在涉及领土海洋权益争端中不断武力示强。日本还拒绝参加自身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地区合作机制,谋求借助域外力量加强自身在东亚地区的特殊地位。这些逆潮流而动的举措,与当前东亚地区寻求和平发展稳定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增加了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

简言之,日本放不下历史包袱就无法走向未来,摆脱不了“心魔”纠缠就不可能赢得邻国的信任,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