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钱养兵”的军户制缘何行不通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徐焰责任编辑:董玥
2017-10-25 13:25
  明太祖朱元璋模仿上古和蒙古游牧经济下的军制,建立军屯制,曾自夸“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不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因不适应时代,逐渐瓦解,并为明王朝的灭亡埋下隐患。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
 
“不花钱养兵”的军户制缘何行不通

在封建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从秦汉直至清代的各朝军队保有数一般都不能超过100万(仅经济繁荣的北宋略有过之),否则社会生产力就难以承受。明朝初期却出现反常现象,军人数量最高曾达316万,这主要是由一种特殊的军户制造成的极端现象。

创立明朝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对结束元朝暴政和恢复国内经济做出过贡献,却从小农封闭的观念出发设想取消社会商品贸易,让百姓自给自足,同朝廷只有贡赋关系,结果最终行不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行业的专业分工本应更加细致,军队也要更加职业化,朱元璋却模仿上古和蒙古游牧经济下的军制,主张军民合一。

在内地反元大起义时,朱元璋招集了大量贫民和流浪者,最多时聚兵上百万。他派兵北伐将蒙元势力驱逐到长城之外一统中原后,没有按常例精兵反而继续扩军。朱元璋把天下之民分成军户、民户两类,军户是军人及其家属,种地织布自己养活自己,不必向国家交税。民户则负责向国家完粮纳税,用于供养政权。1368年明朝建立时人口估计不过约5000万,兵额却很快达到276万,连同军属估计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后来还继续增长。由于明初刚经过战乱,边疆荒地很多,朱元璋将全国军队分成各卫所,等于屯垦基地,让军人平时耕作、战时打仗。

朱元璋曾得意地标榜,他养兵超过历朝,却不用朝廷花钱。其实在封建经济已很发达的明朝再搞这种兵农合一制,不仅是复古倒退,事实上也维持不久。军户因奉命自给自足,士兵及其家属便终日忙于耕织,无暇训练。到朱元璋的孙辈时统计,各卫所的兵额中只有五分之一能执勤从事军务,五分之四用于劳作,才能勉强养活本所人员,如此算来全国平时可用之兵也不过60万。出现紧急军情时各卫所调动只擅长农耕的兵员充数,结果多属战斗力极差的乌合之众。如1449年明英宗遇蒙古瓦剌部进攻率军亲征,在北京城北临时拼凑了50万军队,在土木堡只一战就全部溃败,连皇帝都当了俘虏。

土木堡这次辱国失君的大败后,明朝在北方完全以消极防御为主,为此花费百年时间用砖石修筑起坚固的长城(此前多用土垒)。各卫所此时却难以维持,据16世纪初统计,全国实有兵额只剩98万人。此前实行军户制时,军官负责监管劳作,难免要占用产品,士兵实际成了他们的农奴。加之卫所多处荒凉之地,于是军户纷纷逃亡,留下的人也难以调动征战。16世纪后倭寇不断进犯沿海,朝廷一度无兵可抵挡,一支70多人的日本武士队伍登陆后竟能窜犯千里直达南京。戚继光从浙江募来几千士兵,组成一支能战的“戚家军”,才以机动作战打败了倭寇。

逆历史潮流的军户制在明朝中叶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各卫所和内地明军又改行募兵制。朱元璋所规定的厚养皇族制度,加上皇子皇孙都姬妾成群大量生育,十二代后皇族发展到百万人,朝廷财富多被其占有。政府经费不够,只好让各地军官自筹经费募兵,结果形成了兵为将有的局面,如明末的吴三桂、左良玉等人都成了控制私兵的军阀。

明朝财政紧张又实行募兵制的另一恶果,便是遇战事时紧急招兵,战事停止时又匆忙裁掉并不给安置费。如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北人,分别出身驿卒和捕快,都在被募当兵不久后被裁员且未发足饷,因心怀不满率众造反。从明初到明末,朱氏皇帝在兵制上实行了种种恶政,遇危机也不思变革,最终国破家亡,这也恰恰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和僵化的一种反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