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领先不代表永远领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郑蜀炎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1-09 03:05

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发明了火药后,很早就将其演化为多种掠阵破敌的火器。中国的火器,曾长时间领先于日本,可是,在封闭的心理观念下,火器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自此退回与历史的门槛……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

中国最早发明并使用热兵器,却没有率先形成热兵器时代的作战理念和军制。在波诡云谲的战争舞台上,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眼光和视野——

一时领先不代表永远领先

郑蜀炎

●历史是理解世界的多种方法之一,而叙说火器发展的历史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老话——不进则退。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祖先在发明了火药之后,并非像有些文章所说,仅仅用之于放烟花炼丹药,而很早就将其演化为“器”——掠阵破敌的火器。有书为证:1044年成书的《武经总要》中就有了引火球、毒药火球、蒺藜火球多种不同配方的火药,还有十几种军用火器的制造方法。如何制造可燃烧或可爆炸的战斗部件,并运载或者抛射到敌方阵地的工艺方法一应俱全。

《武经总要》是官修御定的,不仅所刊载的资料可靠,而且大部分火器经过政府或军事机构实验鉴定,有的则已装备军队使用。如《宋史·兵志》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实验,且赐衣物束帛”;公元1000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球、火蒺藜”……这些火器虽然较为初级,却反映了人类很早就将火药运用于军事的理论与实践。

明代天启元年出版的《武备志》40卷中,关于制造火器的方法图例有16卷,分门别类地介绍了150多种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堪称我国古代火器制造最兴盛发达的记录。

明成化年间,明军步兵装备火器的士兵已经达到三分之一。一代名将戚继光有着独到的眼光,他认为“诸器之中,鸟铳第一”,所以,“戚家军”的火器装备达到近40%。就连明末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破城后,也手持一把有效射程约30步,可连发3响的“三眼铳”防身,可见当时火器之普及。

而相邻的日本直到15世纪,战争状态还停滞在几百年之前:先是双方列阵对峙,再由武士们“一骑打”,也就是单挑。若某一方武士败北后,整支军队也就一哄而散。

1453年,3个葡萄牙人搭乘的船只被大风吹到日本九州南部的种子岛,他们携带的火绳枪“发射时发出电光,声音如雷,银山可以破碎,铁壁可以打通”。这可让日本人惊呆了,种子岛岛主不惜以每把2000两黄金的天价买下,火器就此传入日本。

说起来,东瀛确有巧手工匠。他们优化改进了欧洲火枪中的粗糙零件,还发明了能够在雨中点燃的火绳,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绳枪;同时,还实施了“三段击”战术,即士兵分为三排,依次轮流装弹、分批射击,保证火力不断。偏偏在这个时候,最早迈出冷兵器门槛并开创热兵器先河的中国将脚步停了下来,且因一步落后,在接下来热兵器发展进程中陷入步步落后的窘境。

1517年,几个葡萄牙人抵达广州。遗憾的是,携带包括现代火炮雏形“佛朗机大炮”在内贡品的使者居然留滞苦等4年,直到明朝正德皇帝驾崩也没能等来召见。继位的嘉靖皇帝对“夷狄”更是难入法眼,就连批奏折时碰到这两字都要故意将其缩小如米粒,以示蔑视。所以,他在处理类似遗留问题时更果断——判为间谍,一刀斩之,免得麻烦。

没想到,这一刀斩不断的麻烦越来越多。当时正处于马克思所说的开启了“世界历史转折”的大航海时代,而中国科技文明水平并不落后于世,但闭关锁国闭锁住的不仅是地域门户,更多的是心理和观念、视野和胸襟。当世界在大转折时,我们却收回了已经迈出的脚步,退回了历史的门槛。以至于成建制的弓箭手部队,此后又延续了漫长的3个世纪,到大清灭亡前几年才取消。

“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匮乏,同样,石油时代的结束也将远远早于地球石油资源用尽的那一刻。”借用沙特石油大臣的话,我们不妨也这样说:中国火器落后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火药的匮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