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的运用之道,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西成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1-09 03:03

战争既是力量的比赛,也是力量运用的比赛。力量是个相对确定值,而力量运用则具有可塑性、可变性。“要获取军事优势,并不一定非要做到第一生产某种新工具或新武器,而是要比他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工具或武器。”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

善谋军事力量运用之道

■张西成

●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大小,更取决于力量运用艺术的高低。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军队根本职能指出,“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把军事力量建强只是手段,把军事力量用好才是目的、才显价值。

战争既是力量的比赛,也是力量运用的比赛。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大小,更取决于力量运用艺术的高低。有一个针对20世纪战争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兵力和国防开支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在战争中获胜的几率仅稍稍过半。对于这一结论,政治学家史蒂芬·比德尔如是说:“优势兵力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也有可能无关大局,这主要取决于敌对双方的排兵布阵。只有通过现代军事体系合理用兵,国家的总体资源优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如何用兵才是关键所在。”

力量是个相对确定值,而力量运用则具有可塑性、可变性。我们平常所说的兵法战法,说到底是运用力量之法;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军事妙计,是为创造使用力量的最好时机而设计的;围魏救赵、釜底抽薪等兵法战策,是为选择运用力量的最佳点而谋划的。我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内线中的外线、防御中的进攻策略,在辽沈战役中先打锦州,在平津战役中作出“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布势,在淮海战役中选定“中间突破”等,无不包含着军事家运用力量的创新构想,从而演绎出许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精彩篇章。

当今时代,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未来战争,开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电子战、信息战将大行其道,硬打击、软杀伤将贯穿始终,监视网、数据网将如影随形。面对此情此景,有人对用好军事力量提出疑问:在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的实时感知、精确打击的战场环境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还能达成吗?“全域机动,全维作战”还能随心所欲吗?“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还能奏效吗?“打不赢就走”又能走到哪里去?上述种种问题当然是巨大的挑战,但并非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凭着美国支持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战场情况可谓“单向透明”。然而,埃及军队却借助军事演习,采取“明撤暗进”“撤少进多”的方式调动部队,在以军眼皮底下完成力量集结,并取得了首战大捷。这说明,战争永远是智慧的较量,战争中显露出多少已知数,也往往隐匿着更多的未知数。军事实力、装备性能及初始部署尽管在信息化战场已很难保密,但使用时机的先与后、使用方向的虚与实、使用力度的强与弱、使用方法的奇与正,仍遵循着诡道逻辑。一种力量在什么情况下用最好、怎样用最好、与什么部队联合用最好,永远都有探索的余地。“事之无穷者,谋也”。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要获取军事优势,并不一定非要做到第一生产某种新工具或新武器,而是要比他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工具或武器。”

古人云:平时不习劳,而临战忽能习劳者;平时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战忽能忍饥耐寒者,未之有也。同样,学会并善于运用军事力量靠“临时抱佛脚”只能是天方夜谭,它更多需要丰厚学识的滋养、长期实践的浸润。只有平时在苛刻残酷的训练演习及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多练兵、练精兵,多用兵、用活兵,才能在战场上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