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进行战争设计,是一流军队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袁 艺责任编辑:董玥
2018-06-21 17:19

以我为主,避免战略设计走入误区

战争设计的前提是对未来较为准确的预测,由于未来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或对手的刻意误导,因而存在着误判和偏离未来实际的可能,使得战争设计易落入陷阱或误区。要避免在战争设计中犯错,必须以我为主,努力做到三个“搞透”。

搞透对手。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暴力对抗,战争设计则是潜在对手之间没有硝烟的超前博弈。以我为主的战争设计,不是一厢情愿的战争设计,而应是在搞透对手基础上的战争设计。研究对手时应力避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对手研究不够,忽视或者低估对手,对双方战略互动变化因素考虑不周,对作战中对方可能行动预判不足。另一种是被对手刻意暴露的战略意图牵着鼻子走,迷失在对手设计的圈套里。当前,强国军队作战理论创新十分活跃,各种作战概念推陈出新,无形之中制造了许多混淆视听的“技术迷雾”“战略迷雾”。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对手时,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作战理论和作战概念背后的真实意图搞清楚。

搞透自己。任何战争设计,都必须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立足自身未来可能具备的客观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优先发展导弹还是飞机的问题上,钱学森认为,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导弹是一次性运载工具,对材料要求较低,发展难度相对较小,因此应优先发展导弹这种战略武器。这无疑是在搞透了我国当时国情和军情后做出的正确选择。当今时代,科技发展门类分支众多,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面临多种路径选择,战争制胜手段和途径增多。这就更需要我们认清本国经济实力、工业水平和科技优长等,择优并合理组合发展作战手段。

搞透环境。任何战争都是在特定环境中爆发的,只有把未来战争所处的战略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信息环境搞透,才能在战争设计时趋利避害。未来信息化战争,战争空间不断拓展,作战环境早已超出传统地形的概念,战争设计应充分考虑太空、深海、网络、电磁、认知等新空间新领域对作战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全认识和掌握传统战场环境的基础上,把新型战场的环境因素搞清搞透。

突破“黑洞”,推进战争设计范式转换

未来战争形态的加速演变,给预测和战争设计带来了较大困难。有的专家甚至预测,照此发展速度,未来可能会出现超出人们目前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认知黑洞”。当前,应按照理技融合的思路,推进战争设计范式的根本转变,探索实现传统军事谋略与战争工程化思想的有机统一。

加快更新战争设计理念。改变以往战争设计重逻辑思辨轻数理分析的“哲学化”倾向,真正走开从定性到定量再回到定性的综合集成法的设计路子,推动战争设计工程化。改变以往战争设计重宏观顶层设计轻微观底层落实的“务虚化”倾向,把顶层战争设计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逐步细化落实,最终转化为部队实际战斗力,解决“最后一公里”不能落地的问题。改变以往战争设计重当下近期轻未来长远的“近视眼”倾向,注重保持长期常态化跟踪研究对手,在双方战略互动中进行连贯动态比较,以期在较长的时间趋势轴上准确定位和认清对手。

健全完善战争设计机制。打通将先进作战概念转化为部队实际战斗力的各个环节,形成从提出概念到成立试验部队、评估论证、演习检验、形成实案、专项训练的新质战斗力生成机制。走开一线中高级指挥员、参谋人员和军事科研单位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战争构想和作战概念的路子。针对青年官兵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的特点,开展群众性作战概念创新活动,及时捕捉官兵思想火花,形成新作战概念的收集、梳理、上报、评估、转化和推广运用机制。

改进战争设计方式方法。借鉴学习外军净评估做法,综合利用竞争优势分析技术、场景分析方法、假想敌机制、模型模拟工具、逆向论证程序和多层次逻辑框架等分析和综合手段,提高战略预测能力。借助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电脑参谋”的辅助决策作用,提高作战方案计划拟制的快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各级指挥机构运用兵棋推演、仿真模拟等战争设计手段的力度,检验作战方案的风险和可行性,提高筹划决策质量。加紧作战数据工程建设,大量积累外军数据、战例数据、演习数据等,为战争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