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冰雪健儿全力备战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郭嘉 聂丰 李祥辉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6-01-10 02:31
疾驰冰道敢争先
——我军冰上训练基地备战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纪事
■郭 嘉 聂 丰 本报特约记者 李祥辉
短道队运动员许宏志在训练中。郭嘉 摄

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翘首企盼的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于本月下旬在新疆举行。我军冰上训练基地挑选精兵强将参加这届赛事,并将在2个大项34个小项中全力争金夺牌。

夺得我国参加冬奥会首枚速滑奖牌、首枚速滑金牌,保持着我国男子速滑最好成绩,在两届世界军人冬季运动会勇夺5金5银……新年伊始,记者走近这支光荣的队伍,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备战情况。

无论是否具备天赋,勤奋是成才的必经之路。

1996年出生的短道队员许宏志,入队前体型单薄,似乎不具备一名高水平运动员的潜质。“身体素质不如别人,只能靠后天勤奋,施压加量。”许宏志暗下决心。

皮筋牵引训练,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弯道练习的一种常用手段,需要把皮筋的一头拴在几十公斤重的卡车轮胎上,借助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一遍一遍地牵引,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刚开始,许宏志很不适应这样的训练方法,也承受不住这样的牵引力,经常把自己勒得浑身是伤。

“金牌等不来、盼不来,只能靠艰苦训练拼出来。”2015年短道速滑世界杯赛前,他光荣入选国家队,作为男子接力队的一员,为中国队时隔15年再次摘金,他也成为我军冰上训练基地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短道队年轻队员杨扬入伍之初自律能力差,缺少一种敢打硬拼的猛劲。但她的教练员苏晓华坚信她会成为金牌选手,并告诫小杨:一只翅膀难以翱翔蓝天,天赋和勤奋是成功的双翼。这两年,杨扬从滑冰技术到战术,从体能到心态,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她用滴水穿石的恒心,终以1分35秒788的成绩,在十三冬会前最后一场短道速滑全国锦标赛上,夺得了女子1000米金牌。  

职业运动员练到一定程度,再提高一点点都很难,作为队里的中生代力量,包尔江·热哈提为了“更上一层楼”甘受千般苦——

对于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速度滑冰运动员热哈提来说,能够成为一名合格军人是他的梦想;十三冬会在他的家乡举行,他心里默默地把比赛场看成是自己的“主场”,夺得好成绩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15年,他的训练水平遇到了“瓶颈”,哪怕0.1秒的提高,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高级教练郭晓明说:“短道队运动员每年要完成冰上滑行近万公里、力量托举50万公斤的训练量,而速滑队运动员每年完成的基数更多,练滑冰没有捷径,量的积累不够,即使有再好的科研技术辅助,也无法取得质的飞跃。”

为了取得突破,热哈提想了个笨办法——减体重。众所周知,速滑运动员一般都身材强壮,减体重很不容易。几个月时间里,热哈提以喝水和吃蛋白粉维持体力,米饭几乎一口不吃。长跑和陆地自行车训练时,他偷偷给身体贴上一层保鲜膜以增加排汗量,有时候训练量过大,几圈滑下来就头晕眼花。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下来了,减掉了10多斤体重。

坚持最难,当拿到无数荣誉后依然不忘初心、拼搏赛场,就更令人敬佩,老将聂鑫、宋伟龙以身作则成为队里的表率——

短道队运动员聂鑫,17岁入伍时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成为一名军人后,不管是训练、比赛,还是学习、生活都顺风顺水。或许是天妒英才。几年前,他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祸不单行的是,一次常规训练课上,他与前方冲刺滑行的队友相撞,两人一起摔出了跑道,他的下颚不幸被队友的冰刀割伤。在接连打击之下,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凭借着超人的毅力,顽强拼搏在竞技场上,在连续两届世界军人冬季运动会上斩获金牌。

宋伟龙是我国短道速滑名将,冬运会、全运会、亚冬会、世界杯、世界军人冬季运动会的冠军他都拿过,近20年的运动生涯给他带来了严重的膝伤和腰伤,医生一再建议他不要进行大运动量的专业训练了,队领导也考虑让他做助理教练工作。可是,他还是不舍得告别银色的冰道。把冠军的光环抛在一边,他甘当“绿叶”,全身心配合年轻队员训练,“他们拿冠军,我更高兴”。

花开花谢,生生不息。我军冰上训练基地老、中、青三代运动员身上有说不完的故事,但他们有共同的愿望:“疾驰冰道敢争先,作为军人运动员,就是要为团队争得更多荣誉,在赛场上拼出军人的好样子!”

(《解放军报》2016年1月10日 0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