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23日电(记者周畅)花式跳绳、少儿足球、少儿瑜伽、跆拳道、网球、体育舞蹈……下午放学后的安徽铜陵田家炳小学的操场上、教室里,各种体育兴趣班正在同时进行。
作为铜陵市教育局2018年重点改革项目“快乐3点半”活动的试点学校,铜陵田家炳小学在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开展文艺、体育等课程,学生们可自愿选择参加,由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注意小臂摆动!”四年级的徐子轩按照跳绳老师的要求,摆动着手里的跳绳。因为体重偏胖而被人叫作“小胖子”的徐子轩,在上了花式跳绳班之后,如今有了个新称呼——“灵活的小胖子”。
徐子轩的妈妈吴海霞笑着说起儿子的新称呼,“以前儿子很胖,而且不爱运动,把我愁坏了。学了花式跳绳以后,从一个不会跳到现在跳得非常快,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可喜欢运动了,总是把跳绳挂脖子上。”在吴海霞看来,花式跳绳班给徐子轩从身到心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我们学校是网球特色学校,历来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学校不仅有网球场,还有足球、篮球场以及多功能教室,让学生‘悦’动起来,进一步延伸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铜陵田家炳小学校长程磊表示,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且专业的体育课程教学,学校不仅挖掘本校有体育特长的教师,还引进了校外体育俱乐部的资源,让体育教学更加专业化。
在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徐磊看来,学校在课后开展的“快乐3点半”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和满足孩子多方面的特长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还解决了双职工家长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难以有效衔接的困难。
“学校4点05分放学,我们5点下班,提前下班接孩子实在有困难,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确实能够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还能让孩子更加全面发展。”有一对双胞胎的家长蒋宁说,“现在下了班来接孩子,看到一个孩子在网球场、一个孩子在跳绳班,特别省心也觉得很欣慰。”
位于铜陵市郊区的金华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主要来自于周边两个行政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或市区务工,中午难以接送,这些学生往往都在中午留校。铜陵市针对这类地处农村、中午留校学生多的学校,将“快乐3点半”的活动时间安排在中午。
“这样更符合实际需求,也能有效解决学生中午监管难的问题。”金华小学校长王强说,该校课程设置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结合学校乡村少年宫资源组织开展如围棋、花样跳绳、足球、美术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活动。
“以前中午在学校就写写作业、和同学们玩,现在中午有老师带领我们踢球,感觉有事干了,我还当上了学校足球队的队长,越踢越有劲!”今年六年级的佘守高说。
看着操场上踢球的学生们,王强表示,希望能有更加专业的足球等方面的体育老师来到农村学校指导农村学生,比如“走班制”教学,让农村孩子尽可能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服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