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维和手记丨我的青春多了一抹蓝色,添了一分精彩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庄小好 责任编辑:王韵
2022-07-01 17:57:27

“一次维和行,一生维和情。当你从这里走过,一定会与来时不同。”这是我踏上黎巴嫩的土地时,上一批维和的班长对我说的话。回首参加维和任务以来走过的道路,这句话竟如此深刻而清晰。

我在大二的国际英语选修课上,看着一张张头戴蓝色贝雷帽、脖颈上系着蓝丝巾、臂上佩戴五星红旗的维和官兵照片,听着教员讲述着自己经历的维和故事……维和梦就在那一刻悄然在我心中种下。毕业选岗时,我凭着综合高分数的优势,获得了第一个选岗的机会。怀着对梦想的憧憬,我坚定的选择了一个担负执行维和任务的单位,经过1年多的历练,最终我也很荣幸的通过了维和选拔。

2021年8月, 第一梯队维和官兵在黎巴嫩南部省提尔市辛尼亚村的维和营地的指挥权力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庄小好摄

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我的身份是新闻官。刚开始连“左右声道”“推拉摇移”“空镜”等术语都不懂。为了尽快弥补新闻专业知识短板,白天负责值班监控,晚上加班加点学习摄影摄像等相关的资料。幸运的是,在这段期间结识了正在其它分队执行任务的战友,他们主动向我分享自己在新闻工作上的经验教训,让我受益匪浅。我的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技术参数、拍摄要领,甚至还画了好多草图。

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办公室的我常常会想:我来黎巴嫩采写新闻,要怎样告诉祖国和人民,我们到底干了什么呢?怎样才能把一支走出国门的维和部队更好报道出来呢?怎样才能写出既有温度又有硬度的新闻呢?

我所在的分队主要担负“蓝线”栽桩,工程建筑、修缮重要基础设施以及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需要长期在户外施工。为了能够得到第一手素材,我主动申请与外出执行施工任务的官兵同吃同住,白天跟队施工,晚上回来撰写新闻稿件。一个多月后,我基本掌握了采、剪、编“一条龙”新闻工作。随着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拓展、格局的提升,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

建筑工兵分队官兵正在尼泊尔营用挖机拆除废旧的掩体。庄小好摄

施工期间,官兵们互相鼓劲加油,战天斗地的场面十分壮观。面对炽热的高温,官兵们任由汗水肆意流淌在脸颊,没有任何一人退缩,即便是中午最热的时候也在坚持战斗。为了让维和友军的潜水泵尽快恢复供水功能,我们从早上持续奋战到晚上,衣服湿了干,干了再湿,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这一次,我不仅是一名新闻官,更是一名带队施工指挥员。我一边把控着现场的安全,一边用相机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画面,记录着每一个汗流浃背的身影,拍摄着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持续2天的艰苦奋战,看着一张张带着清晰“口罩印”的年轻脸庞以及他们手上磨出的一个个血泡,我的心一直被感动着。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多到数不胜数。

负责技术指导的民事人员易卜拉欣·祖罗布说:“能与中国维和分队共事是自己的幸运!我发现他们不仅能吃苦,而且很专业,我非常喜欢他们。这项工程完成的很好,标准非常高,很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身处异国他乡,能够在这样一个作风优良、团结奋进的集体中工作生活,难道不应该值得骄傲吗!

建筑工兵分队官兵在营区和平广场组织签字仪式活动。庄小好摄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夜间防卫演练中,快反队员前出一线准备射击。庄小好摄

“呜……呜……”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打破了凌晨的宁静,从梦中惊醒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迅速穿好防弹衣、拿起相机冲向防空掩体。闷热的掩体里,只是静默和沉思,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营区附近的爆炸声不绝于耳。当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说不怕是假的,但我所做的是鼓足勇气,直面血与火的生死考验。维和以来,我已数不清多少次跑进掩体,虽说每次均能有惊无险,但我从不敢懈怠半分。因为我知道,危险就在身边,随时可能发生。

不负出征誓言、不负维和初心、不负青春韶华。维和的经历,不仅让我的青春多了一抹蓝色,添了一分精彩,也让我更加懂得了青春的意义在奋斗、军人的价值在战场。心中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走出国门,维护世界和平,展示好中国军人的风采,是作为中国蓝盔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