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北大红楼:这抹红色见证了那个觉醒年代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董 江 郑文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5-20 17:46:19

一座红楼,积聚起一簇薪火,一批觉醒的先驱成为播火者;一所大学,汇聚起一支先锋队,一群革命者成为打碎旧世界的举旗人。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位于北京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一眼望去,大楼墙体赭红色的主色调,青砖套窗,红瓦披顶。整个红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与静谧。历史就是有着这样令人心动的巧合,这鲜艳的红色,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

红楼,中国革命红色之源;红楼,中国共产党的薪火之源!

漫步红楼,用身心感受这座神圣的建筑。这里的一切写满了中国革命的记忆,一间间展室、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条条标语,无不向我们述说着百年前在这里发生的精彩故事,展现出波澜壮阔激荡至今的爱国豪情和青春伟力!这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这是崇高信仰的挺立,这是永系人民的矢志不渝!

北大红楼既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和中共北京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这里留下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驱者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光辉足迹。

一层楼的东南角,是昔日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李大钊在这里写下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重要文章,宣传十月革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他与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每周评论》,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红楼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团体,也是中国第一个马列著作编译组织。1920年10月,在李大钊办公室,秘密成立了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北京共产党小组。同年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此,红色的薪火以北大红楼为中心蔓延开来。

站在此处,我仿佛看到李大钊在这里奋笔疾书,侃侃而谈,仿佛听到李大钊就义前高亢的演说,在耳畔萦绕回荡:“不能因为今天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西南侧的第二阅览室,是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地方,这里也是青年毛泽东新的人生道路的起点。

室内的报架上陈列着《大公报》等中外报纸,当年,毛泽东的具体工作是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每天统计新到的报刊和来阅览人的姓名。差事虽然琐碎,每月只拿八块大洋,但是这份工作却为青年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接触新思想的广阔天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各种思潮的碰撞,给了青年毛泽东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濡染,他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和思想营养。

在此期间,毛泽东参加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和北大哲学研究会,开阔了视野,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开始具体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就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仰,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的这位湖南青年,日后成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掌舵者、领航人,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由此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已然成为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走出红楼,回头凝望,依然感慨万千,思绪绵绵。岁月已逝,精神永存,北大红楼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蕴藏着思想,闪耀着光辉!回望历史,寻根溯源,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这里孕育,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在这里产生并延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我们不再卑躬屈膝,我们可以自豪地抬起头颅平视世界,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蔚蓝的大海托起了旭日,美丽的土地天开画锦!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壮志犹存,还是那簇赤色的火焰,还是那份坚定的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