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守望:从一条江到蓝色海洋——读丁戎耕《与时代同行:踏上新的赶考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陈怀国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3-11-26 15:56:27

守望:从一条江到蓝色海洋

——读丁戎耕《与时代同行:踏上新的赶考之路》

陈怀国

《与时代同行: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简称《与时代同行》下同)是丁戎耕的最新诗作。在我读到之前,这部800多行的长诗已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成燎原之势,被众多播音名家争相咏颂。一部以“红蓝融合”理念为书写对象的政治抒情诗,能引起如此轰动着实出乎意料。

丁戎耕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军旅诗人,也是一位真正的边塞诗人。他只写边关,只写一个叫独龙江的边关,执着到近乎偏执的程度。边关是他的青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篇章。离开边关,他甚至诗都不想写了。“写完这些分行的留言/我不再分行写心事了/因为青春已过去/以后的岁月不再分行/在边关那畔结束行程/完成一生”(《岁月记》)可是,人到中年,在经历了许多,看淡了许多,在生命中的诗意越来越少的时候,他却突然写出了这部政治抒情诗。

从边关短章转向长篇政治抒情诗,是丁戎耕诗歌创作上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他在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对自身的一次超越。但作为喜欢并已习惯了读他那些边关短章的读者,他的这种转变还是让我吃惊,甚至有了某种失落。在这部长诗中再也读不到他的宁静从容,读不到那种让人神往的孤独和让人心动的怅然了。读到的是犀利、锋芒和忧愤。这是同一个丁戎耕吗?一个惯看边关冷月的戍边人突然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看向现实,从一个孤独的冥想者成了滚滚红尘中的思想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丁戎耕自称戍边人。其实在他30年的军旅生涯中有26年是新闻人:当过《解放军报》编辑、记者、部门主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主任、军网总编辑等等。但这些只被他看作是履历,是经历。只有在独龙江边关的日子才是他的岁月和人生。他辗转驻守过多处边关哨卡,但他只认独龙江,“许多地方,住便住过,守便守过,云烟过往,而唯有独龙江,像是攫取了我的魂魄,摄住了我的性命。”(《山河边关》跋)同样的边关,同样的苦厄之地,同样的青春煎熬,在他心中却是如此不同,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丁戎耕的边关诗全写给了独龙江。独龙江很小,小到容不下哪怕一行独龙江之外的诗。独龙江很大,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的家国兵心。独龙江是他的冥想之地,20出头的年纪,什么都还不明白,突然就把一段国境线交给了他,同时交给他的还有23条比他更年轻的生命。使命、责任一下子成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冥想又能怎么样呢?没有电,没有电话电视,没有报纸和信件,对青春、前途、命运的困惑远比寂寞更难忍受。他得说服自己,理解自己,他得为许多问题找出意义,找出理由,找到答案。独龙江是他的青春塚,更是他一生的炼狱。他把他的诗献给了独龙江,独龙江也完成了对他的塑造。

说到底,丁戎耕的边关诗是写给他自己,写给他的战友们的。什么是边关?真正的边关是军人。丁戎耕的诗词很少使用枪、刺刀、子弹这样的词汇。他只写士兵,写士兵最日常的生活:抽烟、写信、望月,在雨中洗衣洗澡,他几乎写尽了士兵的日常,这使他的诗里充满了士兵的气息。这气息在他的诗里远比枪、刺刀、子弹更有力量。他的诗里没有金戈铁马,但是战斗无处不在,“我们在雨中洗澡洗衣,雨不够了/就再一梭子,没有人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在这深山老林的雨中,我们不像一群人/而是像一群狂欢的野兽,或者孤独的鬼神”(《打雨记》)这不是洗澡,是一群年轻的男人在和自己的青春捉对厮杀,他们和时间厮杀,和寂寞孤独厮杀,甚至一封信也是他们的一场战斗。“把信写好,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哨卡/埋在营房后面的墓地/谁会读到这些永远寄不出去的信呢/我知道,只有写信的人最终回到这里”(《书信记》)这是边关人的战争,戎边多久,战争将持续多久。在这场战争中与其说他们战胜了自己,不如说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我在独龙江带过三茬兵/我和他们一样,都在慢慢理解自己”(《新兵记》)与自己和解了,就是一个真正的戍边人了。丁戎耕用他的诗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群戍边人的形象,他们或许不够高大、沉稳、坚韧,但我们知道,把边关交给他们心里踏实。

仔细读过丁戎耕的边关诗之后,突然觉得他写《与时代同行》一点儿也不突然。这是他的另一部家国兵心,或者说是他家国兵心的另一种表达。本质上,他仍是一个戍边人,只不过他的边关从独龙江变成了互联网。这边关没有疆域,没有界碑,却更加凶险。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注定不是和解,而是你死我活。

《与时代同行》写了什么呢?简单讲,写了“红蓝融合”这一创新理念的诞生和渊源追溯。“红蓝融合”的诞生,源自于6年前的一场网络遭遇战:有人在互联网上抹黑红色历史,侮辱英雄,于是诞生了黄继光的一支基层部队自发地开始了坚决反击。这场遭遇战也是丁戎耕创作《与时代同行》最初的动因。

互联网是一个战场,是一块必须争夺占领的阵地。丁戎耕本身就是这块阵地上重要的一员。他曾是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首任主任,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强军网等等网络新媒体矩阵首任总编,对这个阵地他有更清醒的认识。“敌人的千军万马/正黑云压城般集结于联通千家万户的互联网/日夜不休的攻城拔寨/正化作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黑雨与逆光/来看看我们的前沿阵地吧/有多少防火墙固若金汤/有多少烽火台枕戈待旦/有多少利剑鸣镝一声令下射天狼/来看看我们的战场纵深吧/有多少人还在痴人说梦闭关锁网/有多少人还固步自封在自以为是的信息茧房/有多少人还夜郎般无视欲置我于死地的剑影刀光”(《与时代同行》)。这追问让人心惊肉跳,沉重得让人窒息。而这追问来自一首诗,或者说只有在诗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追问则更值得深思。

在互联网这个特殊战场上,最危险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是谁,在众声喧哗中选择明哲保身爱惜羽毛/是谁,在真理与谬论的战场上甘当鸵鸟/是谁,在共产党宣言面前不再理直气壮”(《与时代同行》)。更有甚者,时至今日仍有人在拒绝、抵制互联网,还在讨论是否让士兵上网用手机。

《与时代同行》的重点显然在书写现实的部分,但是丁戎耕却几乎拿出三分之二的篇幅深入历史,用于对“红蓝融合”的渊源追溯,我想他一定是想告诉那些鸵鸟、那些至今仍然拒绝网络却自以为是的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红蓝融合”的历史;告诉他们《新青年》《红星报》《湘江评论》就是那时的互联网;告诉他们当敌人从《孙子兵法》《战争论》里寻找制胜法宝时,共产党人在打土豪、分田地,敌人抢的是地盘,共产党人抢的是民心……

《与时代同行》是丁戎耕诗歌创作的一次远征。从独龙出发,走过无数的边关和人生激流险滩之后,他的诗获得了人生的历史的更高视点,从而更加厚重,更加宽广。在这部长诗中,他实现了艺术把握与表达方式上的探索与变化。他的作品感情强烈,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谓是一部苦心之作。

《与时代同行》也是丁戎耕的一次历险。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党史军史已被许多前辈诗人、作家反复写过,他必须写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丁戎耕做得出乎意料的好,这是一部只属于他的作品。《与时代同行》最让人钦佩的是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显示出来的思想锋芒。在此不得不说到军旅诗乃至整个军旅文学,我们已经有太久没有读到这么我们真实真诚的作品了。这是他对军旅诗的超越,也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