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与经典军旅诗词丨男儿何不带吴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蔡静平 责任编辑:王韵
2024-04-14 07:26:09

男儿何不带吴钩

■蔡静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少年时偶然读到李贺的这首诗,虽然并不完全明白诗意,但其中的文字让我热血沸腾。在成长的岁月里,我又陆续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些气吞万里、大气磅礴的诗句,还有荧幕上光彩照人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模人物,引领着我对军旅生涯的向往和追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被特招入伍,如愿携笔从戎,成为湘江之畔一所军校的教员。报到那天,望着学校主楼前大石上镌刻的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我陷入沉思。如何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夯实广大学员的传统文化根底,培养、提升其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成为我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军事文学占有重要位置。其中的军旅诗词,是军人精忠勇武、铁血柔情的生动记录,有着独特魅力,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是对军校学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每周一次的《文学欣赏》课上,我们师生品鉴吟诵着那些军旅诗词名篇,共同感受历代军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袍泽之谊;体味“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义胆忠魂;缅怀“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壮举;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奇美,以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的雄心……通过精讲细赏与互动研讨,我把军人的忠勇情怀与历代军旅诗词刚健崇高的审美特质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蕴含其中深沉隽永的爱国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诗育心、以诗激气,引导广大学员坚定文化自信、赓续血脉传承、培塑尚武精神。看着课堂上那一个个眼里有光的莘莘学子,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与自豪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有一次,讲解到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我打开心扉,谈到这首诗对自己军旅人生的深刻影响。我说:“同学们,李贺的这首诗把怀才不遇的忧思苦闷与为国效力的满腔热忱融合起来,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读来意蕴深长。对于我们当代军校学员,这首诗有着怎样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呢?”有个男生迅速举手发言。他站起来,娓娓分享了自己选择报考军校的心路历程,提及李贺这首诗对他的激励。他说:“这首诗今天读来,诗人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血性担当,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对于激发我们爱军习武、保家卫国,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话音一落,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看着他,身姿挺拔,黝黑的面庞上,一对明亮的眼睛闪现着坚毅。那天课程结束后,我和学员们列队行进在初夏的夜色中,空气中氤氲着冬青花的香气。我仿佛看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学员们心中蓄积生长。

有一年,我到广西某边防连代职。南国的苍山秀水映入眼帘,一切都是那样祥和、安宁。军用吉普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疾驰,兜兜转转了几小时,我终于抵达了连队驻地——一座位于绵绵大山里的营区。

并排站在门口迎接我的连队主官向我敬礼,其中一个黝黑敦实的汉子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老师,真是您啊!”刚下车的我还有点蒙,旁边的上尉赶紧介绍说:“老师好,他是你们学校毕业的秦连长,我是指导员小胡。”

“老师,‘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秦连长笑着大声朗诵。哦,我想起来了,难怪似曾相识。当年课堂上的那个年轻人,已经成长为一连之长,能够独当一面了!

晚饭后,秦连长陪我在营区散步。他告诉我,他从小就立志参军报国,当年怀抱“男儿何不带吴钩”的理想考入军校,又以毕业联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向组织申请“到边疆去、到斗争一线去”。秦连长说:“老师,您知道吗,毕业那年,学校赠送了我们一套辅导读本当作礼物,有《百个英雄模范故事》《百部红色经典影片》,还有您主编的《百篇边塞军旅诗词》。这些年,我在边防哨所,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几乎能背诵里面的每一首诗。”他还告诉我,现在连队每到周五都会组织“读军旅诗词、励报国壮志”文化活动,战士们也很爱吟诵军旅诗词。

第二天一早,巡逻小分队全副武装、列队准备出发,我也在其中。秦连长点名完毕,对战士们说:“今天,我上军校时的老师要跟我们一同巡逻。大家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展示我们边防军人的风采!能不能做到?”战士们高呼:“能!”

带队的罗排长,大手一挥:“出发!”队伍迎着霞光往大山深处走去。

从连队驻地到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没有公路,只能一路沿着巡逻路线跋山涉水,要徒步3个多小时。起伏的山峦、参天的林木、陡峭崎岖的边境小道,这一路让我终生难忘。正值盛夏,密林之中闷热难耐,汗水湿透了我的军装。更要命的是,周身被各种蚊虫叮咬出的疙瘩奇痒无比,随身携带的防虫药膏根本不顶用。罗排长和战士们却不以为意,甚至习以为常。因为中午要在大山里埋锅做饭,有的战士身上还背着米面、肉菜和铁锅。他们手脚并用,攀岩涉溪,如履平地。我比这些战士年长了一二十岁,一路上格外吃力。两名体力较好的战士连拉带拽地帮助我,怕我掉队。每到一处界碑,官兵都会停下来仔细察看,认真擦拭界碑。如果界碑上的编号因为风吹日晒油漆剥落,他们就拿出笔来细心描红。终于,我们抵达了最后一处要巡逻的界碑。这块界碑位于这段国境线的最高点,极目望去,蔚蓝的天空下,远山连绵不尽,山色渐次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巡逻的疲劳感一扫而光。

战士们告诉我,界碑的对面就是越南的谅山省。这让我想起清末老将冯子材抗击侵略者的“谅山大捷”。当年,面对侵略者,冯子材无惧老迈,以誓死拒敌的英勇气概,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黄遵宪有一首长诗《冯将军歌》,热情讴歌了冯子材忠心赤胆、卫国御敌的英勇事迹:“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在界碑处的山坡上,绿树成荫,白云在天,战士们席地而坐,听着我的讲述。罗排长笑着对我说:“界碑立在哪,国土就在哪。虽然巡逻路上环境恶劣,边防生活也单调艰苦,但只要看着祖国的界碑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我们每一个边防军人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望着罗排长和战士们满是汗水的黝黑脸庞,一句句军旅诗不觉浮上脑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些朴实的边防官兵,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留在祖国的边疆,筑起了一座座巍峨的界碑,才使祖国山河安然无恙,真是令人感佩。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原来是当年的秦连长、现在已是秦团长打来的。他看到我主讲的在线开放课程《边塞军旅诗探析》,才知道我已调到北京工作。他辗转打听到我新的联系方式,就马上打来电话:“老师,我们很多官兵希望您多给大家讲讲军旅诗词。”我也很高兴,告诉他,我的《金戈铁马唱大风——军旅诗词经典鉴赏》《盛唐边塞诗经典赏析》等课程也快要上线了。“老师,期待您的新课!”秦团长诚恳地说。

那个周末,我驱车来到居庸关长城。正值寒冬,游人罕至,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到天的尽头。瞻仰着好汉石上刻写的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诗兴顿起,吟成《登长城感怀》:“极目云天山外山,踏足斜阶长城长。当年子弟今犹在,碧血忠魂护国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