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棵雪松(上)
■陈洁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勤琳
西藏山南,雪域高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信息支援部队某部邛多江机务站的院子里,有5棵雪松,它们已在这片沉寂而荒芜的“生命禁区”倔强地挺立了10个年头。
这是一片浑厚的土地。邛多江机务站驻守着5名战士,他们常年在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山路中奔走,巡线最高点位海拔超过5200米。像雪松一样,每个人的身上都彰显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有作家说,树木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体,它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青葱岁月,雪松相伴。对邛多江机务站的战士们来说,5棵雪松承载着他们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的心声,见证着他们如何在风雪的砥砺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里,一同领略兵和树共同创造的“生命奇迹”。
5棵雪松,面向国旗,并排而立。
这里是亚堆扎拉山,邛多江机务站就驻守在海拔4600多米的半山腰上,担负着国防光缆的巡护保障任务。5名战士常年坚守在这里,人数虽然不多,但每一名都是连队选派上来的骨干。
清晨,5名战士升起国旗,抬头仰望那抹亮丽的红色。身后,5棵雪松迎风挺立,像是倔强而自信的哨兵。
雪松是老兵辛称心种下的。10年前,入伍已经3年的辛称心来到邛多江机务站担任班长。尽管内心做了充分准备,上山后的他还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适应。
寒冷,缺氧,比山下强烈数倍的紫外线,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的强风……正值冬春交替的时节,辛称心领略到“生命禁区”的严酷。更让辛称心倍感压力的是,部队正处于转型建设期,他希望带着大家把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出色。
完成好任务,首先要让大家在高原上“扎下根”,把机务站“当家建”。一天,辛称心在新闻里读到某单位官兵种活戈壁红柳的故事,忽然萌生了种树的想法。
越是驻守在环境艰苦的地方,越是对绿色有着向往和渴望。这里虽是草原地貌,但天气一冷,积雪就盖住了枯黄的草甸,战士们大半年都看不到一点绿色。天气暖和一些后,辛称心托从山下运送物资的班长带上来5棵雪松树苗。
“5棵雪松,就代表咱们5个兵。”听了辛称心的话,大家满怀希望在距离国旗杆不远的地方挖出5个树坑,把雪松种成一排。但一人高的小树苗能不能活下来,战士们心里没有底。
恶劣的环境考验着雪松生长的意志。那天,高原的风比往常刮得更猛。辛称心放心不下,跑到屋外查看。果然,几棵雪松新抽的嫩枝被折断不少。他赶紧带着大家用塑料膜把树枝盖上,并用木棍支撑起东倒西歪的小树苗,防止它们被连根拔起。还有人找来些旧棉衣,一层一层裹住树干来保温。
那段时间,大家为了雪松没少下功夫。有人查资料、做笔记,研究起高原植物养护;有人担心这里太干燥,每天坚持给雪松滴灌浇水。后来,5棵雪松奇迹般撑了下来,一棵不少。
(本文刊于2025年11月3日《解放军报》“中国边关”版)
(主播:朱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