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里的星光
■刘葆旭 肖丹丹
那天,姜马卓推开门,中药的苦涩气味弥漫在空气中。夕阳透过窗棂,将窗台上的空药瓶染成温暖的琥珀色。墙角立着一个深色五斗柜,铜锁早已锈蚀,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她站在门边,目光落在炕上,洗得发白的军大衣几乎将爷爷瘦削的身体完全包裹。“卓卓回来了?”爷爷直起身招呼姜马卓,随后用枯瘦的手指缓缓指了指五斗柜。
姜马卓拉开五斗柜的抽屉,一个红色盒子映入她的眼帘。盒子里,一枚纪念章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光荣在党50年”字样如星辰般闪耀。那一刻,姜马卓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填报高考志愿时,爷爷不停念叨着:“上军校好,你要为人民守江山。”
往事如流水。1970年冬,18岁的爷爷胸戴大红花站在村口老槐树下。北风裹挟着黄土,拍打着他崭新的军装。那晚,他在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写下:“今日入伍,必当报效国家。”6年军旅,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荣获嘉奖。许多荣誉证书都用红布仔细包裹着,被他珍藏在柜子的最里面。
退伍回乡后,爷爷当选生产队长。他经常让奶奶在送给贫困孩子的书包夹层里,缝入一些生活费,也经常鼓励村里年轻人去当兵。
高考前,姜马卓回到家,见爷爷佝偻着腰编柳条筐,汗珠不时滚落。她劝爷爷歇会儿,老人却摇头:“只要能动就要接着干。你看地里的麦子,只要还立着,就会继续生长。”
不久,爷爷住院了。为了不让姜马卓分心,老人坚持不让家人将病情告诉她。直到高考结束,父亲才红着眼眶说出真相:“你爷爷确诊胆管癌晚期……”
姜马卓去军校报到前,爷爷精神好了许多,坚持要包饺子为她送行。“这是我在部队学的。”爷爷脸上泛着久违的红润,“当年班里就数我包得最好。”这位退伍几十年的老兵,将对孙女、对军营的情感,都包进了饺子里。姜马卓背起行囊要离开了,爷爷挺直腰背,扶着门框目送她。“好好学习。”爷爷的叮嘱刻入姜马卓的心中,让她感到一股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
军校新训时,姜马卓总会想起爷爷。上传统教育课时,姜马卓突然理解了“红色基因”。它不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是刻印在日常的坚守。在爷爷身上,这基因蕴含在当兵时的忠诚奉献,蕴含在退伍回到家乡近50年的默默付出,也蕴含在抽屉中那些证章里。他那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那些珍藏多年的荣誉,成为照亮姜马卓前行路上的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