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深山“理发师”用手中的推子将暖意留在官兵心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5-11-28 07:30:50

深山“理发师”

■徐嘉伟

初冬的午后,阳光洒满枝头。在一个深山军营的小院里,传来电动理发器发出的“嗡嗡”声。二级上士康国涛正弯着腰,指尖轻抵年轻战士的后颈,熟练地用那把磨得锃亮的推子为战友理发。

14年前,康国涛初到这群山环抱的营区时,从未想过这把小小的推子,会成为他相处很久的“伙伴”。

那年深冬,大雪封山,官兵许久不能出去理发,有的头发长而杂乱。看着战友们用剪刀互相修剪出的发型参差不齐,康国涛萌生出学理发的想法。

此后,学习理发技术几乎占满了康国涛的休息时间。那些日子,他经常捧着手机一遍遍观摩理发教程,左手握梳子,右手捏推子,对着空气比画。理发技能的高低,往往藏在推子与剪刀的精妙配合之中。而常年操纵精密装备的他,也算有点基础。

康国涛是一名库房班班长,主要工作就是吊装和库房管理。当载着重要装备的卡车缓缓入库,他就坐上吊车操作台,精准操纵吊臂和钩锁。只见巨大的装备在他的操作下,仿佛变得十分轻盈,总能稳稳当当、分毫不差地被安放到位。战友们说:“老康就是干细活儿的料。”他内敛地笑了笑,摇头说道:“不是啥大本事,练得多罢了。”

然而,隔行如隔山。能玩得转庞大器械的他,起初拿起理发推子时,却显得很笨拙。第一次练手,库房班副班长的头发,硬生生被他推成了坑洼起伏的“梯田”。看着副班长那哭笑不得的神情,他恨不得钻进地缝。

深山的日子是寂静的。除了每日库房保障、外场吊装,康国涛的另一个“战场”就是院角那张铁椅子。他托人从山外捎来理发教材,用红蓝铅笔勾画做笔记。那把推子在他手中渐渐被磨练得如臂使指。

一年深冬,新兵小刘收到家信后,难抑思乡之情,训练时也因此屡屡出错。作为班长的康国涛,察觉出他的异常状态。那天晚上,康国涛找到在宿舍望着窗外发呆的小刘,面带笑容地说:“小伙子想家了?头发也长了。来,班长给你理个发,换个心情!”小刘没吭声,只是点了点头,坐到椅子上。

康国涛熟练地抖开用旧迷彩布做的围布,仔细给小刘围好。“刚来军营,想家很正常。”康国涛一边理发一边说,“我刚来单位那会儿,也很想家,而且还怂得很。一次后半夜站岗,听到草丛里有动静,查看时被窜出来的野猫吓得往后摔了个大跟头……”镜子里的小刘紧绷的嘴角渐渐松弛,不禁露出了笑容。

推子声停了,康国涛扫掉碎发,解下围布。小刘站了起来,对着镜子,摸了摸自己清爽的板寸,笑着离开了。那晚巡库回来,康国涛看见学习室的灯亮到深夜——小刘正趴在桌上认真写着家书,窗户上映着他新剪的发型。

在这短短十几分钟的理发时间里,康国涛总能给战友们带来温暖。很多人的心事,随着簌簌落下的发茬疏解开来,发型利索了,心情也愉悦了。

康国涛渐渐摸透每个战友的发型特点:新兵发质硬,推子要斜着走;老兵鬓角白茬多,得留半厘米遮盖。他还带出4名徒弟,让每名徒弟都看一本笔记。上面记录的是基础手法和造型设计,以及每名官兵偏好的发型。很多人就算排队,也非要找康国涛理发,其原因也许就藏在这份用心上。

最近一次来队,妻子发现康国涛总揉右肩,就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出肩周炎。妻子说:“你这‘义务理发店’该歇业了。”康国涛却笑着摆摆手,第二天照常支起摊子。

那天黄昏,他给最后一名战士理完发。年轻战士转身,朝他敬军礼后走了出去。康国涛眼眶有些湿润。原来那天,有十几名他带过的兵临近退伍,请他理了最后一次发。

头发短了又长,兵来一茬又一茬。深山里的“义务理发店”,给人特别的温暖。康国涛用手中的那把推子,将这份暖意细细留在官兵的发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