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大力推动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建设
■谢思强
瑞典加入北约后,军费预算大幅攀升,军备建设不断加强。近日,瑞典拨款26亿克朗,用于“未来战斗机概念”项目的持续研究,旨在通过独特的“有人/无人协同生态”架构,为之后的六代机研发探索技术路径。在深度研究作战形态演变过程后,瑞典将无人化和智能化视为“非对称优势”的关键,开始大力加强本国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建设。
作为北欧军工巨头,瑞典萨博公司近期在智能作战装备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该公司将德国赫尔辛公司研发的“半人马座”AI系统成功集成至“鹰狮”E战机。今年上半年完成的三轮超视距空战试验中,AI代理展现出相当于人类飞行员多年飞行经验的战术素养,具备自主机动决策和武器系统引导能力。在无人作战体系方面,瑞典国防部今年1月公布了萨博公司开发的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该系统可使单兵控制多达100架无人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还可组合成蜂群自主执行任务,包括对目标的侦察、定位与确认。该系统还可通过软件升级,让无人机蜂群具备更多功能。今年3月举行的“北极打击”演习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的兼容性与指挥效能。根据“萨博F系列”未来装备发展计划,瑞典着力构建亚音速/超音速无人平台、低成本消耗型无人机与六代机组成的智能作战体系。
瑞典的军事智能化进程与北约框架下的技术协同紧密绑定,通过联盟内部合作提升无人智能技术发展。瑞典小型卫星制造商AAC克莱德空间公司、美国卫星运营商轨道通信公司和萨博公司联合构建用于海上通信的立方星星座“马尔星座”,该星座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具备舰船跟踪能力。在地面装备领域,瑞典军队正在测试爱沙尼亚米尔雷姆公司研发的模块化无人战车,该型战车可灵活承担物资运输、伤员后送及火力支援等任务,有效提升战场适应能力。
瑞典军事智能化实践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模块化技术、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研发和列装成本,同时依托联盟合作扩大技术优势和战略影响力,最终形成“低成本消耗战”与“高精度智能战”并行的无人智能作战体系。这一路径既体现了瑞典作为中等军事强国的技术务实性,也反映了其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前瞻布局。
当前,瑞典的战略转向、军备建设与联盟协同正在重塑北欧地区的安全格局。通过无人机蜂群、AI指挥系统等技术,瑞典正将自身打造成北约北翼的“智能化作战枢纽”。随着瑞典军事技术优势与北约战略资源的深度融合,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正在悄然变化,传统军事手段正面临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系统性挑战。
瑞典的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路径,可为应对未来战争提供有益参考,但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仍是其不可回避的双重挑战。例如,AI
赋能的作战系统虽通过“人在回路”设计确保人类最终决策权,但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地位仍存在争议。此外,扩充军备的资金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应对高福利社会与军费增长之间的矛盾,瑞典国内出现对高收入群体临时征收“国防附加税”的呼吁。尽管目前瑞典政府认为不应提高税收,但经济学家认为,瑞典不可能长期通过举债来应对大幅增长的军事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