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杜尚泽 王汉超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2-23 07:32

方略: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14亿人摆脱贫困的?”这是外国政要时常在会谈桌上主动提起的一个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人间奇迹下是举全党全国之力、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自信和从容。

2020年4月,总书记到秦巴山区,陕西省平利县调研。春雨淅沥,他拾级而上,走进茶田。他的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和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五位书记同框”的照片,也是中国减贫成功的秘诀所在。这项任务,总书记带领省、市、县、村书记齐抓共管,这是怎样的上下合力,这是何等的举国动员!

2015年11月,被外界称为“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

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名,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就在同一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明确:“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就地提级。”安徽金寨的县委书记也因此“离任”又“返岗”,这一案例让各方面更加明晰党中央的决心。总书记是这么要求的:“得来点儿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何为“国之大者”?

将脱贫攻坚事业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坐标上,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打大算盘、算大账。

易地扶贫搬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这是空间大布局上的纵横调度。

2021年开年,一部扶贫剧《山海情》掀起热潮,很多没有感受过贫穷的年轻人也一边追剧,一边落泪。通过再现历史,曾经的贫穷苦难,跨越山海的协作扶贫,再一次撼动人心。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亲历的一段时光。根据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早在1996年5月,福建、宁夏就跨越3000公里山海之隔“千里结亲”。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1997年,习近平同志深入西海固进行了6天的考察。在这片联合国认定的“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贫穷,还是让他深受震撼,在一户人家,真正体会什么叫“家徒四壁”,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团发菜。

他说:“穷地方我见过也住过。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仍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我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那时,他已经在东南省份任职多年,东西部发展的悬殊引发他的思考。

西海固紧邻六盘山,那是红军长征跨过的最后一座高山。前方,就是他熟悉的陕北。如何有效调动中国的东西部,跨区域协作脱贫,是一件改写历史的鸿篇布局。

在调研西吉移民吊庄搬迁的玉泉营一带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还定了选址和村名。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滩,初到的移民回忆,一场沙暴,除了怀里抱的锅、压在身下的铺,啥都刮跑了。但他看到了未来。1997年7月,“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他断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2016年7月,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闽宁镇,他专程让车绕着镇子转了一圈,仔仔细细把那里看了个遍。那次,总书记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他感触很深:“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而且大规模长时间开展这项工作,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看看这堪称奇迹的创举吧!在5年内完成近1000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这在中国的扶贫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路,这是发展大战略上的洞察入微。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补齐短板。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他曾3次到浙江安吉考察调研。余村在上世纪90年代,依靠炸山开矿和建水泥厂成为安吉首富村,代价是“村民不敢开窗,山上连笋都不长”。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村里,听闻余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颇有感触,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坚定了当地继续“靠一片白茶叶子致富”的信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些年,走过万水千山,见过被污染的悔和痛,也看过转型后的希望和欣喜。黑龙江伊春林场,过去砍一棵树卖个几千块,现在发展林下经济,货品供不应求。习近平总书记看了以后说,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

挖石灰、烧砖头那些短视之举,少了。荒山秃岭得以休养,原本黄土裸露的深沟旱塬如今绿意盎然,云岚缭绕。“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黄金’储存量就高了,就是金山银山了。”

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这是时间大视野下的远见卓识。

脱贫攻坚战越是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求速成,脱贫摘帽后还要稳一稳、沉淀沉淀,确保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质朴的语言,充满辩证法和科学的方法论,充满哲理性的光芒。

总书记谈到了“迟到”和“早退”的问题。“脱贫‘迟到’一点没有关系,还可加大力度,但没有必要强调‘早退’。‘早退’容易形成攀比,引起队伍不安心,更容易弄虚作假,一定要刹住。我们定的是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是要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快速奔跑、急行军才能完成的,但决不能急功近利去抢功、冒功。”

他谈到了“拔高”和“降低”的问题。听到相关部委同志讲危房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有两个倾向要注意,一个倾向是一步登天式的,擅自拔高标准。脱贫是保障基本生活,跟富裕小康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倾向是降低标准,争抢早“脱贫”。尤其是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的房子,层层转包,落实不到位、不达标,住一两年天花板就掉下来了。对降低标准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整改、务必到位。

毕节曾经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这次在脱贫攻坚即将划上句号时,习近平总书记到毕节去看了看。在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的村广场上,他再一次谈到乡村振兴,说起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万千乡亲心中的“金扁担”。2020年5月,在脱贫攻坚迈向决战决胜的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他在陕北插队时同老乡的对话。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

从“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当年看来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我当时和乡亲们说,你们再努力想想呢,将来还想到什么境界。他们说,那就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在总书记眼里,脱贫连着一步更大的棋,那就是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为邦本,他的目光看向更深远的未来。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不会忘记来时的路,不会忘记要抵达的彼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述有了新的变化。一位文件起草组成员透露,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文件起草工作时,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含糊。

溪流汇成江海。众多扶贫路径,放在更大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更清晰的定位,也焕发着更大的时代价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