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生来为报国
■曹 健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隆重举行。受阅官兵整齐划一的脚步叩击大地,如同面对历史之问的深沉回响。
“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一身戎装,半生风雪,皆为山河;一腔热血,满腔赤诚,尽付家国。军人生来为报国。英雄们以生命与鲜血托起的心愿,我们以和平与富强告慰——今日中国,如您所愿。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采访过一名小红军。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露齿而笑的红小子”,曾“大谈恋爱、战争及其可能的结果”。
“这场战事结束后,预备干什么……”“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这名小红军平静微笑着说,目光泰然地望着斯诺。
何以让一名军人对待生死如此从容?透过历史的切面,或许可以找到答案。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刊载的《感谢卫国军人》一文这样写道:“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燃烧在胸中的家国情怀,正是让无数军人在危亡之际“争着死,抢着死”,能够义无反顾、挺膺担当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爱国心重者,其国必强,反之则弱。”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报国,是军人一生的课题,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愿为祖国倾尽所有的赤诚,是以国为家、国重于家的炽热情怀。人民军队诞生于国家民族危亡之时,建军伊始就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这支军队的性格、每名军人的品格,就写在爱国卫国报国的行动里,永远战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不屈的抗战将士心中,报国就是为了“有血有肉的活中国”而奋起。1940年2月,杨靖宇孤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面对劝降,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刘老庄连”82名勇士与千余名敌人殊死搏斗,全部牺牲;“血战磨河滩钢铁连”鏖战数倍于己的日寇,全连145人仅生还17人。
在“最可爱的人”心中,报国就是为了安全的新中国而战斗。当年,志愿军将士的脚步跨过了鸭绿江,但心中一直装着祖国和人民。1951年春节,战士牛二娃在阵地拜年活动中说:“让敌人不敢欺负咱新中国,给祖国安全,就是我想给祖国送的礼。”他们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变成了浑身的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20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在甘当“沉默的砥柱”的人心中,报国就是为了崛起的中国而奉献。奋斗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说:“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核盾功勋”林俊德,隐姓埋名扎根罗布泊52年,参与我国数十次核试验。在生命最后的10个小时,他仍9次请求要坐起来交接工作,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一曼街、左权县、靖宇县……今天,英雄们的名字写满祖国山河,他们的精神化作追寻者永恒的坐标。爱国报国的信念在,精神的火种就不会熄灭。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能力。“当战斗到最后一人,你是否会和先辈们一样,敢于向敌人亮出你的刺刀?” “作为‘白刃格斗英雄连’第5717名战士,我敢!”——这声音,在入连仪式上无比响亮。这支在百团大战中曾与日军刺刀见红的连队,如今已成为守卫祖国南疆的丛林猛虎、特战先锋。
教育家苏步青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军营的大熔炉中,大部分官兵是平凡的、朴素的,他们以无名筑威名,肩上是千钧重担,心中是清澈的爱,脚下是万里河山。“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高原边关,岗巴营的官兵驻守生命禁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不把主权守丢了、不把领土守小了”的庄严承诺;中建岛上,守备部队官兵以苦为荣、以岛为家,叫响“人在礁在”的铮铮誓言。事实证明,只有始终满怀对祖国的赤诚之情,把人生追求与强国强军事业联系在一起,才能筑牢爱国奉献的思想基础,激发建功军营的奋进动力。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每名新时代军人都应将强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断提高打赢能力,让军魂永驻,让国威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