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板见证为民情怀
■高淙淙 臧乾雯
门板,守护一个家庭的温暖,见证一支军队的初心。
1928年初,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根据地。战士们没地方休息,只能借来门板当床用。一场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发现有的战士向百姓借了门板,还回去的却不是之前那一块,大小新旧对不上,百姓拿到后根本装不回去。于是,之前“六项注意”中的“还门板”改成了“上门板”,要求借来的门板必须还到位,决不能给群众添麻烦。
众所周知,“六项注意”即我军“八项注意”的前身。虽然“上门板”的规定已经随时代发展淡出,但一块块门板的故事永不磨灭,背后蕴含的为民情怀、民心所向历久弥新。
1935年1月初,红军抢渡乌江天险,甩掉国民党军重兵追击,来到遵义以南的懒板凳村。当时,红军为躲避敌机侦察,一般白天休息,晚上行军,休息时就睡在从老乡家借来的门板上。一天傍晚,部队即将出发,警卫员却找不到彭德怀同志,四处询问,得知彭德怀正挨家挨户检查群众纪律。这时,警卫员才发现自己忘了还门板,彭德怀正帮自己把借来的门板送回老乡家里。事后,彭德怀告诫警卫员:“老百姓的东西,哪怕是一针一线,是怎么借来的,就要怎么归还,别看这是一块门板,它会直接影响到红军的声誉。以后一定要养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的好习惯。”
红军北上遵义、攻占土城后,顾不上休整,先给老乡开仓放盐。红军纪律严明、分盐分粮的消息便不胫而走。随之,国民党军紧追而来,双方激烈交战,乡亲们见状纷纷拆下自家门板作担架运送红军伤员。然而,战况危急,红军收到命令,西渡赤水。土城百姓听说红军要架桥过河,又送来门板,帮红军“一渡赤水”。渡河时,红军特意在门板后面的插销处写上主人的名字,一个门板给一个银元,过了河就把绳子砍断,让门板顺流漂回。那天,船工郑明福收到了两块银元、一领蓑衣、一顶斗笠和一根扁担。红军走后,他从河里打捞起三扇门板,修修补补,一直用了70多年。今天,这几块门板被陈列在四渡赤水纪念馆。
晋南临汾,城高壕深。1948年临汾战役时,国民党军把自己的守城工事形容为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当时,解放军攻城缺少重型火炮,便决定采取坑道爆破的战术,但这亟需大量用以阻挡敌军视线和火力的掩蔽物,只得向当地群众借门板。部队作出规定,一是门板一律写上地址和姓名;二是作战后物归原主,如有损坏,照价赔偿。仅一周内,群众捐出了12万余块门板。正是这些门板掩护官兵突破城墙,解放了临汾。据记载,整个战役群众支援大小门板261392块,战后70%未损坏的物归原主,30%损坏的作了赔偿。当时,临汾周围数百里的村落里,门板几乎全部捐出,群众夜不闭户。徐向前同志回忆:“临汾战役的胜利,是山西老乡家的几十万副门板换来的。”
对待百姓的门板,国民党军采取的则是强取豪夺。1948年12月,杜聿明部约30万国民党军被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地区。为了构筑防御工事和碉堡,该部下令将周围几十个村庄的门板全部拆掉。当战斗进入尾声,国民党军兵败溃散,村民段庆香发现了乔装逃窜的杜聿明一行人。面对杜聿明金钱的拉拢,段庆香不为所动,果断带着我军战士活捉了他。国民党军抢来的门板,终究变成了刺向自己的“利剑”。
革命战争年代,门板成为一种重要物资:用作床板、当作担架、搭设浮桥、构筑工事……门板帮助了中国革命,而且门板的主人也从来没有被忘记。历史雄辩地证明,群众手中哪怕再不起眼的一件东西,谁爱护它、谁珍惜它、谁真心尊重它的主人,群众才会愿意信任谁,自觉跟谁走,从而凝聚成排山倒海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