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颜色好”
■杨 欢
陈云同志生前一直谢绝宣传自己,不拍电视,不出画册。电视剧《陈云出川》已经开播了,却被他紧急叫停。陈云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却把英名和业绩留在了人民的心里。
毛泽东同志说过:“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古来如此!”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功劳和荣誉,的确可以照见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精神境界的高下。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像陈云这样有功不居功、名重不诩名的党员干部绝非少数。
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彭德怀同志率军击败了马家骑兵,毛泽东写诗盛赞:“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战斗结束,彭德怀来到毛泽东住处,看到桌子上放着的这首诗,觉得胜利不应归功于他个人,提出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1951年10月2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朝鲜方面决定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一级国旗勋章。彭德怀闻讯后表示:“我有什么功劳值得授勋的,我不过在后方做了些具体工作,这个勋章应该授给那些战斗英雄,我哪能比得上他们的功劳大!”后来,他还专门给中央军委发电,表示不愿意接受勋章。中央军委复电,命他尊重朝鲜政府的决定。彭德怀在接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后,多次表示:“我是代表志愿军全体指战员接受的。”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召开了庆功大会,解放区党政军群各界派出代表给刘伯承同志赠送了一块横匾,上书“常胜将军”4个大字。刘伯承十分认真地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不敢当。不会是常胜,多数胜就不错了……我只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之功’,没有人民给吃、给穿,军队就不能打仗。”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有一个条目介绍刘伯承,开头写道:“刘伯承(生于1892年)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当有关部门拿着初稿去征询刘伯承意见时,他拿起毛笔,把“革命军事家”的最后两个字勾掉,写上了一个“人”字。这样一来,“革命军事家”就变成了“革命军人”。刘伯承认为:“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之下,才打了胜仗的,是靠了许多革命军人英勇奋斗才取得胜利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
在陈毅同志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大铜墨盒,上面镌刻着他的手迹:“满招损,谦受益;终日乾乾,自强不息。”这是陈毅为自己写下的座右铭。陈毅一生虽功勋卓著,却从不愿意别人宣传自己,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这个座右铭。对于自己参与指挥的淮海战役,陈毅评价说:“有些外国人说我陈毅能文能武,打过淮海大战,其实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淮海大战的胜利是由毛主席亲自制定方案、亲自指挥的嘛!是不怕牺牲的战士们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嘛!是一心支前的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嘛!”
1951年夏,电影《南征北战》的编剧们带着剧本征求陈毅的意见,陈毅听完剧本的介绍后说:“有些对话,请你们务必修改,不要提我陈毅的名字,也不要提陈司令、陈军长,统统改成部队通用的首长称呼。仗不是我陈毅一个人打的,是第三野战军全体指战员打的。我陈毅一个人能消灭敌人60万吗?显然不能够。胜利归功于毛主席伟大的军事思想,归功于大家。个人在革命中的作用总是有限的,我陈毅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我的作用也就是那么点子,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老一辈革命家的卓然风范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为共产党人到底应该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资治通鉴》上讲,“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意思是一个人做出了业绩,即使不图名誉、避谈名誉,也会有名誉紧随其后。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应该看淡个人功与名,多想为党建功业,自觉做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作为,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衔枚疾驰、接续奋斗,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好成绩。
(作者单位:63936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