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处处为群众打算”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红兵 责任编辑:邱迎春
2025-10-16 09:05:54

“处处为群众打算”

■王红兵

沂水长流映日月,群崮巍巍纪春秋。

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有一个传承至今的年俗:每年大年初一,父老乡亲都把过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奉给烈士们,集体祭奠为保卫朱村百姓而牺牲的24名八路军战士。《朱村志》中这样写道:通过朱村保卫战,八路军与朱村老百姓结下了生死之谊。

1944年1月24日农历的除夕夜,驻临沂日伪军对位于沭河西岸的岌山区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枪声就是命令”,是当年八路军老四团的“团规”,要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有危险,部队要立即出动去解救。为了解救群众,八连官兵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战斗中,一排长秦家龙受伤刚被抬下火线,一班长焦锡模立即冲上指挥位置,他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了,坚持不下火线直至壮烈牺牲;战士郝红娃的腿负了重伤,他简单包扎一下又投入战斗。此役,八连有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村民无一人伤亡。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回到村里,看见家里的年货、家什样样完好无损,个个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刚结束战斗的官兵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连夜赶回了驻地。不久,朱村百姓把一面绣有“钢八连”字样的锦旗送到连队。在后来召开的山东军区战斗英模大会上,政治部主任肖华正式宣布八连为“钢八连”。3个月后,时任山东军区副政委的黎玉在军区政工会议上指出,“要尽我们的力量,处处为群众打算”。

“处处为群众打算”这句响亮的号召,不止于无畏地向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同样也融于沂蒙根据地官兵日常的点滴。在这里,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战士,对人民总是满腔热情,关心他们的疾苦。1939年,徐向前同志率部进驻沂南县东高庄,他有空就帮房东干活。冬天,老房东麻其咳喘不停,徐向前就把自己的大衣给他披上。麻其说什么也不要,徐向前拉着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俺住在你家,你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你的亲儿子,一家人可不能见外啊。”麻其听后感动地流下了热泪。1945年7月,罗荣桓同志因疲劳过度,病症加重,工作人员在河里摸到了一只甲鱼,做成汤为他滋补身体。当时的房东莒南县筵宾镇下河村村民滕东余的母亲也生病了,罗荣桓就把甲鱼汤端给老人喝。老人病好后逢人便讲:我的病多亏了罗政委,才好得这么快。

每当战斗间隙,沂蒙根据地的战士们帮助群众生产劳动、挑水送粪;劳动休息时,教儿童识字、唱抗日歌曲,并帮助村庄建立儿童班、民兵连、识字班等群众组织;帮助群众干活时,战士们自带干粮。正是官兵体贴入微的爱民行动,拉近了共产党与沂蒙人民的距离。

“战争就是战争,它需要铁的纪律。”一支军队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能战胜疆场之敌,更在于能赢得民心这座“永远的江山”。1943年10月,山东分局群工会议的《六年来群众工作概括总结》有如下记载,“八路军从发动时起,就不断地与敌人作战,不断地取得胜利,再加上我们部队的纪律好,所以连农村的一些老先生都称我们为‘王者之师’。”反观战场上的另一方,在抗战时期发行的《解放日报》里,记录了很多这样的内容:“国民党军不断骚扰民众索要财物,仅半年内在一个县就发生27次,打死群众4人,打伤8人,抓走35人……扰得群众无法安居”。

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浩瀚;民力如山,寸土累积成其巍峨。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换来的是沂蒙人民与党和军队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那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写道:“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雄辩地证明: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人民的脚步不可阻挡!

源深则流远,根固则木长。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当前,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我们应继续模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履行好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永葆人民军队的作风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