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什么是毛泽东》:毛泽东的精神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出版社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2-19 13:22:49

书名:《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版方时代华语于近期推出毛泽东研究专家任志刚的重磅作品《为什么是毛泽东》。

这本毛泽东传记,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

《为什么是毛泽东》一经出版,即得到毛新宇将军的肯定和推荐。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

以下是摘自《为什么是毛泽东》的书摘,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和精神力量。

开始注重思想内涵的毛泽东,最先关注的是精神的力量。毛泽东的导师杨昌济十分强调主观意志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接受这一思想有一定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而对于毛泽东来讲,接受并且放大这一点,是最为正常的,原因是除了精神力,此时的毛泽东一无所有。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倾向于动态人生,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

毛泽东书写了中国的近代史,他一生翻遍了中国的史书,他也最有资格评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1964年他写下了一首流传不广的词《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说实话这首词对历史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终结,要想真正明白这首词,你需要从《三国演义》开始,《三侠五义》《说唐》也不能空过,从启蒙到研究,然后到经史子集都要涉猎,皓首穷经之后,你就有可能看懂了,看完后什么感觉呢?就是观止矣,观止矣。什么意思?就是你看不懂,就说明你的历史白学了,需要继续学;看懂了,你会发现你的历史也是白学了,历史就是这首词里写的这么多。这是老年毛泽东的总结,早知道有这样的结论摆在那里,为什么还去翻那故纸堆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哲学意义上的终结,历史在历史的书写者面前是简单的。

有智者认为,读书不下秦汉,显然这一点在毛泽东这里也能得到印证。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才辈出,后人以百家争鸣来形容当时的盛况,孔夫子只是百家之一,他的凸显是被后来的帝王扶上了统治地位而已。处于大的变动之中,也就是处于乱世之中,才孕育出中华灿烂的文化。

毛泽东盼望着毁灭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而多数人倾向于修修补补,他的笔记中写着“由毁而成”四个字,预示着未来他主持的革命的彻底性。事实上他最终将中国社会翻了个底朝天。他把那些生活在中国酱缸里和阴冷沼泽里过得舒服的寄生虫,全都暴晒在阳光之下。中国社会的兜底翻覆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他去世后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一个是中国大地成了世界上最干净的乐土。发达国家要么残存王室贵族的等级,要么新建上流社会资本世家,而中国则成了最彻底的平民社会,物质虽然尚未丰富,但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却不再受任何束缚,得到根本的解放。

毛泽东曾经向往过社会“大同”境界。大同世界是平等的另一种表述,这是年轻人面对父权一类的压迫常常会有的冲动,实际上意识到“差别”这样的概念才是心智成熟的开始,万幸的是毛泽东意识到了差别才是人间真相,但他没有去追求个人的生活的改善,对他而言,真相只是他把握力量的开端。世界大同在一些人眼里是假象,是青春期的幻象,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讲,它却可能是理想,虽然很难,但值得信仰和追求。而追求和实施这一理想就使得毛泽东向着人类的巅峰攀登,那至高的峰顶上刻着“平等”两个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中国社会已经处于火山爆发的前夜,时间点就是五四前期。毛泽东已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了,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他依然在苦苦追求某种东西,那就是他想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就是想找到终级真理。另一层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本原可能是个道理也可能是个方法,还有一个问

题,本原和真理可以是同一个,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因为所谓真理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个人判断色彩的标准。就如同对错、左右等问题一样是一种判断,其标准是与自身的立场直接相关的。

我的左就是你的右,因为你站在了我的对面。这句话是不是觉得耳熟?没错,它就是革命者常说的立场。离开立场讨论世俗领域的一切问题都是可笑的,超越立场的是思想和理论层面。

在激烈动荡的革命年代,站在对立面上就意味着是死敌。可以说毛泽东一直在寻找大的本原,直到某一天,他说出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样的名言。它意味着毛泽东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它意味着毛泽东进入了世俗领域,他将以人世间的真实的力量推行人类圣贤们的思想。

本原到底有没有,能找到吗?本原会不会就是一种否定的过程,可能就像老话传说那样,早就在你耳边响起过,但你可能不理会,总觉得不会是那样简单,但某一天你会突然间说找到了,当你将这一真理告诉其他人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惊讶地看着你,说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你刚刚知道?因为你找到的真理就是大实话,真理的分量不是那句话,而是那探求过程中的沉甸甸的否定。

毛泽东在随后的不断失败中,不断尝试新的道路,最终他发现书生们的想法多数是空中楼阁,远不如社会中已有的各界实力派人物更接近世间本原,甚至不如农民,别看老百姓说不出什么道道,但遵循的却是真理。像枪杆子这一根本就是当时中国各路军阀的现实情况,也是千百年来一切统治的根基,游击战的走为上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而这一根本,则是来自土匪的战术。

在成为领袖以后,毛泽东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老子的“道”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最终他实践的成果就是发现哲人们表述的只是文字幻象。

他当时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他随后的成功表明本原不是一个名词,或一个概念,一句话,而是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

这样,毛泽东开悟了:“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