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孙犁著《白洋淀纪事》:着重体现人在抗战中的解放和新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董亿勃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2-08-06 09:00:25

描绘风云激荡的岁月

■董亿勃

自古以来,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总会有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在抗战时期的冀中大地上,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白洋淀里来去如风,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在万亩苇塘中书写了抗日救国的壮丽篇章,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白洋淀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著名作家孙犁所著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讲述了白洋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斗智斗勇的故事。孙犁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根基,以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为基调,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没有着力铺陈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写人入手,塑造了一个个灵动鲜活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聪颖活泼,有的勇敢宽厚,有的率真豁达,在作者的笔下都是善与美的化身。

孙犁的作品着重体现了人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进步,尤其是善于描绘农村青年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麦收》里的妇女部长二梅,生产劳动样样精通,带领着全村的妇女挖沟破路、运送伤员,样样冲在第一线。她胆大心细,和周围的妇女们嬉笑怒骂打成一片。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的女性也有悲惨的经历。二梅“打小死了娘,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在野地里风吹着、雨打着长到了十五岁”。和千千万万个贫苦农民一样,她自卑、怯懦,“不敢从地主的大门前走过,害怕那些闺阁小姐们耻笑她的褴褛和寒碜”。后来二梅“到了正好的年纪遇到了八路军”,自此,她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能够昂首阔步,抬头做人,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她的眼前铺展开来。

《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在丈夫参军后放心不下自己的爱人,便决定和几个同村的妇女一起去队伍探望自己的丈夫,途中遭遇了日本鬼子的大船。惊恐之余,她们靠着娴熟的划船本领,像一条水中的梭鱼,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里,帮助早就埋伏在这里的八路军战士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茂密的荷叶就像一个壁垒,保护了她们免遭侵略者的戕害;同时它更是一个熔炉,她们在熔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水生嫂和同村的抗属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的决心,回去之后她们就成立了女子民兵队伍。在那年,她们学会了射击,知道了如何站岗放哨,当敌人来“围剿”时,她们已经能够熟练地配合子弟兵作战,穿梭在芦苇的海洋里。

“二梅”也好、“水生嫂”也罢,都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一个缩影。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挺起胸膛站了起来,他们打破了身上的枷锁,翻了身,成为自己新生活的主人。正是这种解放和新生,赋予了革命根据地蓬勃向上的朝气和生命力。在一片片根据地的背后,是无数个“二梅”和“水生嫂”一样的革命群众,无论男女老幼,他们看到自己面前新生活的希望后,为了捍卫这种希望,就产生了必胜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革命热情。从这些群众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

十四年抗战就是一所大学校,无数人在这里战斗、成长,他们的身体、鲜血、筋骨、灵魂都永远留在了这里,滋养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正是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人民展现出了不畏牺牲的民族风骨、汇聚了万众一心的民族力量、激发了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诠释了宁折不弯的民族品格。也正是因为这些,共产党人才敢教日月换新天,敢向神州竞自由。

当我们打开这部作品,让白洋淀的故事在身边静静地流淌,仿佛也回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看着如诗如画的万亩苇塘。在那水天相接处,我们的眼中会映入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欢声笑语,泛舟采菱,将自己的故事编成歌谣,唱给每一个过往的人听。